相亲角的父母大多是知青一代,他们历经物质贫乏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上山下乡”,结婚时又遭遇计划生育,中年后下岗分流,是被剥夺的一代。他们几乎毫无自主可言,生存文化是第一位的,爱情绝非必需品。因此,对于他们而言,结婚就是“搭伴过日子”,通过相亲的方式来择偶,将一切标准物质化,再自然不过。
觉得还是旧思想的迫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老一辈人生的最高信仰之一,一旦他们的子女成为“剩男剩女”,他们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动用一切资源、寻求一切途径,迫切地想为儿女找到归宿,而相亲角正是他们挖掘出的一个新的途径。
婚姻本就是物质的交换,爱情最多就存在几年过后就变成亲情。讲道理我是会看物质来交易我的爱情的,因为我知道我需要什么的女孩,我对她有基本要求,我们的父母也深知这个道理所谓门当户对这句话传承这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亲角就像是一个集市,父母们在这里摆摊设点,明码标出自己的条件和要求。在这个集市上,物质资源的等价是第一位的,门当户对是不可撼动的市场准则。而这样的相亲标准和相亲逻辑背后,是父母对于阶层固化的焦虑。
相亲角其实是代际冲突的产物——父母视婚姻为必要,把婚姻作为抵御风险的武器,且认为父母关心子女婚姻问题天经地义。但儿女不愿将就,迟迟不结婚,着急上火的父母只好自己亲自上阵,相亲角也由此产生。
相亲角成功成为父母的逼婚手段之一,继谆谆教诲、发动亲朋好友施压以及严厉申斥之外,父母再获逼婚新战略。相亲角越受欢迎,越说明家长对儿女婚姻的担忧与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