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晰地记得我在30岁的时候,感到一阵巨大的恐慌——周围的朋友都结婚、买房、生孩子。时代的车轮呼啸而过,北京的房价节节攀升,一个个新的生命来到世间,而我却在南方多雨的小镇,茫然无措地守候着病中的母亲。
第二年,我的母亲去世。她在我的年龄已经有两个孩子,独立支撑一个家庭,照顾弟妹,侍奉父母。她是一位小学老师,17岁开始教书,教了30多年书,退休那年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两年后去世,死时才57岁。
如今回想起来,30岁那一年过得波澜不惊,却也是我有生以来,与现实碰撞得最为剧烈的一次。头破血流之后,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
在做这篇报告时,我才发现,原来当时我的恐慌有一个名字——“1/4人生危机”。无安全感、失望、孤独、抑郁,这些心理症状本是中年危机的典型特征,但它们袭击的却是25~35岁、刚刚进入“现实”的年轻人,尤其在30岁的时候到达高峰。
不久前,《国际行为发展期刊》上的一项调查显示,39%的男性和49%的女性在20多岁的时候感觉到“危机”,普遍症状是一种不真实感,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18岁到28岁之间的10年,经常被称为“人生最好的年华”。从生理上来说,这个年龄段的男人的肌肉和女人的皮肤都处在最佳状态,生殖能力也处在高峰。但事实上,没有多少人会真的愿意去重复这个阶段。因为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充满了困惑与恐惧——你第一次要独立面对人生中的许多重大决定(有数据称,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中,有85%是在40岁之前做出的)而因为缺乏经验,你会觉得你的每一个决定,这份工作、这份感情,可能都会影响你今后的命运。
也就是说,他们大部分还是未完成的成年人。
三十而立,按孔子的原意,“立”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立”,谓身能立道也,是道德人格层面的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卓然自立。立是很难的。即使按平均寿命做一下粗略的换算,那时候的30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50岁吧。又有多少50岁的现代人敢自称达到了孔子所说的“立”呢?
今天,当我们讨论“三十而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比起古人面对的那个小而稳固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更大,更快,更浮躁,更容易让人恐惧和迷失,在这样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并不容易。
调整自己的心态,恐慌也是改变不了现状的,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乱了手脚。28岁好好想想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对于事业和梦想基本上也完成了,就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关于对象,顺其自然就好。
对于28到30岁之间确实是一个特别惶恐时候,如果没有结婚面临的是家人不断的催婚,如果成家了,面临的确实家中的负担,所以说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先确定自己的方向,再继续向着方向努力。
28岁的时候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资本,29岁的时候稍微恐慌但问题不大,等到了30觉得自己已经三十岁了,做什么应该都晚了吧。
在女朋友的鼓励下,我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一路走来反省自己,虽然前期很辛苦,但是挺过来一切都变好了。
28岁到30岁的惶恐我是自己用坚强的毅力挺过来的,我是不会被那些精神压力所打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