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的锚固是指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中,目的是使两者能共同工作以承担各种应力。在工程中常用“钢筋的锚固长度”一词,钢筋的锚固长度一般指梁、板、柱等构件的受力钢筋伸入支座或基础中的总长度,包括直线及弯折部分。钢筋的锚固长度一般指梁、板、柱等构件的受力钢筋伸入支座或基础中的总长度,可以直线 锚固和弯折锚固。弯折锚固长度包括直线段和弯折段。钢筋锚固长度的计算,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8.3.1条的规定: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普通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应按下列公示计算:另外,当钢筋为HRB335级和HRB400级其直径大于25mm时,锚固长度应再乘1.1的修正系数。在地震区还应根据抗震等级再乘一个系数:抗震等级一、二级时系数为1.15;三级时系数为1.05;四级时系数为1.0。混凝土中受压钢筋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的0.7倍。以上是钢筋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在施工图中的设计说明部分,一般都有对钢筋锚固长度的要求,可以根据图中的要求进行检查。钢筋锚固长度规范:在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中,受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的限制,强度过高的钢筋发挥不出其全部作用(这正是混凝土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不设Ⅳ级钢筋的理论依据)。所以,即便是Ⅳ级钢筋,其强度设计值也只能取到360N/mm2(与Ⅲ级钢筋相同),且当用于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时只能按300N/mm2取用。因此,高于Ⅲ级的钢筋的锚固长度取值按Ⅲ级钢筋即可。
框架梁的钢筋有:①上部贯通筋;②支座负筋(分边支座负筋和中支座负筋);③架立筋;④下部筋;⑤腰筋(构造筋或受扭纵向钢筋);⑥吊筋;⑦箍筋;⑧拉筋。根据抗震楼层框架梁边支座的锚固规定: ①支座宽度> laE时,采用直锚,锚固长度为max{ laE,0.5hc+5d };
②支座宽度< laE时,采用弯锚,钢筋伸至支座边(柱纵筋内侧),且平直段≥0.4laE时向下弯锚,弯起段长度为15d,锚固长度为max{ laE,边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边支座负筋:在支座里的锚固长度同上部贯通筋;在边跨里的长度为:第一排负筋在边跨1/3净跨处截断,第二排负筋在1/4净跨处截断,即 第一排边支座负筋= +边支座锚固长度 第二排边支座负筋= +边支座锚固长度。
架立筋:起架立作用,当梁上部筋根数小于箍筋转角个数时设置。 在跨中1/3处设置,当梁上部既有贯通筋又有架立筋时,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150mm。即架立筋= +2×llE (llE=150mm)下部筋:基础梁时上部和下部的钢筋均贯通,框架梁时下部钢筋一般为单跨贯通,当中支座两边梁底高差c/(hc-50)≤1/6时,支座两边相同直径的下部纵筋可连续布置。下部筋在边支座的锚固同上部贯通筋,中支座锚固为max{ laE,0.5hc+5d }。悬挑段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取12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