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条件下,由于品种不同,蕾铃脱落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首先,品种之间的现蕾多少、成铃性高低有很大差异;其次,盲蝽象、棉铃虫喜欢在“多茸毛品种”上产卵,且“多茸毛品种”使卵的附着力增加、不易被风吹落和雨水冲掉,因受害严重而造成大量蕾铃脱落。据中棉所郭香墨实验结果,“多茸毛品种”的蕾铃受害数是“光滑叶品种”的1.67倍!
应对措施:在棉花生长季节应注意多看看周边的棉田,选择棉农在实际种植中表现现蕾多、结铃性强、综合抗性好的“光滑叶品种”。
问题主要有5个方面:①氮肥影响。氮肥不足,会造成植株弱小,导致外围和顶部的蕾铃脱落严重;而施用氮肥过多、加上水分过多,会造成植株徒长,营养物质过多地消耗在顶芽、侧芽等营养器官上去,蕾铃由于缺少充足营养而导致脱落。②缺磷。因使用低含量的复合肥或假冒的磷酸二铵等,导致土壤中有效磷的不足,使植株营养生长瘦弱,蕾铃脱落偏多。③缺钾。抗虫棉对钾素十分敏感(注:抗虫棉比非抗虫棉的需钾要多50%以上,钾肥的用量应相当于尿素用量的1~1.5倍),但很多棉农不重视使用钾肥,导致棉株“营养失调”而发生蕾铃脱落,特别是诱发“红叶茎枯病”和“凋枯病”,造成蕾铃严重脱落。④缺硼。缺硼的情况下,幼蕾容易脱落(脱落前往往苞叶张开,与被虫蛀状相似),棉铃发育缓慢也易脱落(成桃也少且小)。⑤缺钼。缺钼可导致植株矮小、老叶失绿、叶缘卷曲以致干枯脱落,有时可导致缺氮症状的出现,植株早衰,蕾、花脱落。
由于造成蕾铃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较多的棉农科技素质偏低,所以,只有广大棉农朋友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系统地掌握科学植棉技术,才能既“对症施治”减少蕾铃脱落,又可实现高产高效。棉花的营养生长(根、茎、叶生长)和生殖生长(蕾、铃、絮的生长)不协调,造成棉株内光合产物的供应、运输和分配不平衡,是引起棉花蕾、铃脱落的重要原因。通过以施肥为中心的综合措施,控制棉花生长是减少棉花蕾铃脱落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控制棉花前期的茎叶生长,中期搭好丰产架子,使之稳长,后期防止早衰,是减少中、下部蕾铃脱落的有效途径。因此,除合理密植,加强水分管理等工作外,科学施肥是关键。
一般掌握看苗情,施苗肥,除施用氮肥外,还可酌情追施适量磷钾肥,防止茎叶生长过旺,避免过早封行,有利于中、下部多结铃;稳施蕾肥,并以施用有机肥为宜,使养分逐步释放,控制棉株稳长,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有利于争取光照,能生产出较多的有机养料,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需;重施花铃肥,防止后期早衰,这时棉株已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大部分有机养料已分配到生殖器官,宜施少量速效性氮肥。此外,某些植物激素(如矮壮素等)在调节光合产物运输方向上也有重要作用。由于激素能促使有机养料向正在发育的幼铃中运输,这就有利于幼铃发育,脱落明显减少。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光是棉花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群体郁闭的棉田里,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棉株中、下部受光量少,光合产物减少,营养物质缺乏而造成蕾铃脱落。温度是棉花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高于32℃会增加蕾铃脱落。温度过高,棉株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减少了有机养分的制造、运转和积累,导致蕾铃营养不足而脱落。水分土壤水分不足,会对根系生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使植物体内水分失衡,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蒸腾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加强,养分消耗增多,肥效发挥受到严重影响,蕾铃会因营养不足而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