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该病菌主要侵染当年生新蔓.特别是从基部发出的萌 芽枝,感病尤重。也能从伤口侵染多年生枝蔓。病菌从伤口浸人幼嫩的枝蔓后,菌丝体潜伏在新梢的皮层内,当年不 表现症状,外表看不出异常。翌年春天.葡萄发芽后,病蔓 发芽晚或不发芽,病部表皮粗糙、翘起,皮层变为黑褐色,有时病处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多年生枝蔓感病后,皮部红褐色、稍凹陷病斑,后扩大呈梭形,病部组织腐烂、变褐,病 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为分生孢子器。在潮湿的情况下,分生孢子器上溢出白色或黄色黏胶状的孢子角。主蔓发病严重时,其生长势衰弱.新梢节间短,果穗、果粒变小,有时叶片变黄直至萎蔫、干枯死亡。发病规律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器吸湿后,从孔口溢出黄白色丝状或黏胶状的孢子角,危害特点:葡萄蔓枯病又称蔓割病,主要危害葡萄主蔓或新梢。主蔓基部近地表处易染病,初期病斑红褐色,略凹陷,后扩大成黑褐色大斑。秋天病蔓表皮纵裂为丝状,易折断,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新梢染病,叶色变黄,叶缘卷曲,新梢枯萎,叶脉、叶柄及卷须常生黑色条斑。发病规律:真菌病害。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5、6月间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具水滴或雨露条件下,经伤口或由气孔侵入,引起发病。病菌侵入后在韧皮部和木质部蔓延,葡萄防寒埋土和出土上架造成的伤口是病菌的主要侵染部位。管理粗放或肥水使用不当造成树势衰弱是诱发蔓枯病的主要因素,多雨或湿度大的地区、冻害严重的葡萄园发病重。
葡萄蔓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被害组织上越冬。分生孢子器吸湿后涌出红黄色的孢子角,由风雨传播,经伤口侵入。病菌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侵入后1个多月才开始表现症状。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年际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刮除病斑,剪除被害枝、蔓、副梢,带出园外烧毁或深埋,减少或消除病源。早春,葡萄发芽前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春末夏初,在病菌的分生孢子角分散传播之前,对老枝蔓的茎部喷施1~2次铜制剂,如噻菌铜、络氨铜、可杀得等。生长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落叶休眠后至埋土防寒前可喷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加强葡萄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合理修剪,使葡萄园通风透光,降低小气候湿度。疏松或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注意埋土防冻。人工刮除病斑:及时检查枝蔓,发现病部后,轻者用刀刮除病斑,重者剪掉或锯除,伤口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消毒。药剂防治:在发芽前喷一次2~3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在枝蔓上越冬的病菌。5~6月份及时喷药保护,常用药剂及浓度:1:0.5~0.7:160~240倍波尔多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生长季节只允许用一次),14%络氨铜水剂400~500倍液,50%琥珀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