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大家光看工作量,就会认为中文字体设计比较难,实际上,这个事情要放在中国设计师这里,最难的反而是英文字体设计。因为设计字体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之外,要有一个“字感”的东西,99%的中国设计师对于英文字体其实完全找不到point,比如连字方式、书法原型、counter、X-高度、重力感、衬线感还有上面老康那个答案里提到的hinting等等,显然,我个人不认为今天的中国设计师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并自由地将这些东西融入自己的设计思考里。
另外一个重要的东西是“史感”,也许对于一般设计师来说,“衬线”与“非衬线”好像不是什么深奥的概念,但不见得有几个人可以讨论roman与Egyptian的“衬线”有何不同与来源,缺乏这些感觉,有如设计中文字体时,你和我说分不清颜楷与柳楷,那就没有设计下去的基础了。
当然,画虎照猫也可以做个样子出来,这就不是我谈的方面了。
中文的難處:
中文字體設計師要在大小統一(monospaced) 的空間分割成正空間和負空間分割。由於是表意文字,因此一個字一意思,一套終極完整中文字庫需要二萬至三萬多字。
中文字體,若以內文字起計,如宋體、黑體等(LOGO不在此談,因為沒有準則可言),最大的難度就是要將二萬至三萬多字統一風格、大小高度比例,其注入的時間和耐力可想而知。
英文的難處:
拉丁字母為表聲字,字數雖少,但致命點在於,英文並不如中文一字母一字,而是多字母才組成一字。而且每個字母大小不同(variable width),因此要先將字母大小比例均一(這是新一代的做法,還未計古典類,如Garamond, Bembo一類字母間比例大不同的字款),在基本測試成功後(如Hamburgefonstiv, a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lazy dog, etc.)再做kerning pair. 若果字母比例好的話後期工作就沒有那麼辛苦。
基於中國與西方的文字文化不同,公平點說是各有各難度。由設計師朋友Petr Bilak口中得知於拉丁入門門檻較易,因此競爭十分劇烈,當然競爭是很正面的,就是鬥質素了。
首先純以工作量計,一套包含簡體和繁體的中文字體大概有兩萬個字符,也就是說你得結結實實地設計兩萬個左右的漢字:寫出來,掃描進電腦,然後用軟件反覆調節形態。整個過程非常清苦繁瑣。設計一套中文字體的時間在兩到四年不等。英文字母的數量則少得多。(這當然不意味著英文字體的設計就簡單很多,但單純看工作量還是有區別的。)
其次,設計中文字體回報率低。盜版和山寨意識在中國深入人心,眾多國人不以為恥,反有「好東西就應該免費」這類奇譚怪論。這導致字體設計師的辛苦勞作無法獲得相應回報,久而久之,鮮有人願意沾此苦差。
從教育角度說,中文字體設計和排版還不成系統:沒有足夠好的、通用的標準,也缺乏對相關知識的梳理。一個有志於中文字體設計的人,在搜尋資料時常會有不得其門而入的挫敗感。
還有一些文化上的原因:中國很多設計師不看(字)書。不愛閱讀的人,不可能成為好的字體設計師。他們最多只能根據自己的視覺審美偏好來挑選字體,殊不知最好的字體設計和排版是把自己消滅,讓讀者專注於內容。往更深層看,還有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缺乏自信的問題——對漢字沒有感覺和感情,對字體自然也不會有敏感度。
以上情況正在改變,但總體來講,對,設計中文字體比設計英文字體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