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干叶子”,苗期成株都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卷须及花梗受害较少。黄瓜霜霉病是保护地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病情来势猛,发病重,传播快,如不及时防治,将给黄瓜造成毁灭性的损失。病菌的孢子囊梗无色,单生或2—4根束生,从气孔伸出,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单胞,淡褐色。孢子囊可萌发长出芽管,或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变为圆形休止孢子,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黄色,表面有瘤状突起。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也可由南方随季风而传播来。夏季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在北方,黄瓜霜霉病是从温室传到大棚,又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再传到秋季露地黄瓜上,最后又传回到温室黄瓜上。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霜霉病的发生与植株周围的温湿度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发生起始温度为16℃左右,而流行适温为 20~ 24℃,且要求相对湿度在 85%以上。该病的蔓延速度很快,有人将其称为“跑马干”,一旦有了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此病的关键是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最常发生的病害,俗称“跑马干”、“黑毛病”。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造成大量叶片枯死,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黄瓜霜霉病主要为害黄瓜幼苗和成株叶片。幼苗子叶感病时,在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形褪绿枯黄斑。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子叶很快变黄干枯。成株发病初期,开始在叶片背面产生水浸状斑点,斑点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的黄褐色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叶背病斑上长出紫黑色霉。此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上蔓延,严重时病斑互相连合,最后全叶枯黄、卷缩,严重时病斑可一直发展到顶叶。
黄瓜霜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对于一株黄瓜,该病侵入是逐渐向上扩展的。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褐色斑块,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叶片大部分枯黄。不同抗病品种的症状有明显差异。感病品种如密刺类呈典型症状,病斑大,易连成大斑后迅速干枯;抗病品种病斑小,扩展速度慢,病斑背面霉稀疏或很少,一般较前者迟落架7-12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