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如果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也就是从东北的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以把中国分为两大地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离海洋较近,气候温湿,大部分为农业区;西北部分多为高山峻岭,离海洋远,气候干旱,风沙较多,是主要的草原区。主要是因为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而木本植物无法广泛生长。中国草原一般可以划为五个大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南方草山草坡区。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和内蒙古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南方草山草坡区:中国南方有大片的草山草坡以及大量的零星草地,这些统称为南方草山草坡区。牧草种类繁多、可以放养牛、羊等牲畜。包括内蒙古、甘肃两省区的大部和宁夏的全部,以及冀北、晋北和陕北的草原地区,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0%。本区大多为高原地带,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本区气候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湿多雨,春秋气候多变。其中的牧草种类丰富,优良牧草有200多种,如羊草、披碱草、雀麦草、狐茅、针茅、早熟禾、野苜蓿、冷蒿等。牲畜主要有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内蒙古草原是本区的主体,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等。中国的草原大都处于干旱地区,牧草因缺水而枯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灌溉是改良草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976~1978年,新疆天山北坡山地草原进行适当灌溉以后,使草层高度由15~425px增加到60~2000px,覆盖度由50%提高到100%;同时,灌溉后植物种类组成也发生了变化,豆科牧草由10.9%增加到65.2%,杂草明显减少。草场的灌溉大多采用自流漫灌的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进行较为细致的畦灌和沟灌。喷灌则是更为先进的灌溉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并且节约水资源。
在欧洲人殖民前的北美洲,草原遍布陆地一大片地方,从西部的洛杉矶山脉到东部的落叶林。在这片广阔地区里,仅有零星小片保留在略似原先状态的环境下。最大中心区由混合草原组成,以针茅属(Stipa)、冰草属(Agropyron)、格兰马草属(Bouteloua)、Koeleria属几个禾草种类为主。北方混合草原被羊茅属(Festuca)和异燕麦属(Helictotrichon)草原取代,在西方被格兰马草(Boutelouagracilis)和野牛草(Buchloedactyloides)的短草草原取代,在东方被大须芒草(Andropogongerardii)和小须芒草(A.scoparium)的长草草原取代。通常没有乔木和灌木,但有许多不同的草本植物与禾草一起出现。
北美洲草原最大的食草哺乳动物包括野牛和叉角羚羊,其典型捕食者为灰狼。兔、野兔的几个种和獾很普遍,许多小型穴居啮齿动物亦然。在无脊椎动物中,蚱蜢一直是特别重要的。典型情况下,草原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超过大得多且较显眼的脊椎动物的总生物量,只有包含着大量的家畜的地区除外。
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分布典型草原的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约为250至450毫米。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分布典型草原的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约为250至450毫米。典型草原主要由针茅、羊草、隐子草等禾草,伴生中旱生杂草、灌木及半灌木组成,草丛一般高30至1250px。在我国,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西部、锡林郭勒高原大部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