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罐:用坚固的细毛竹,截成长约6—9厘米的竹管(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者重量较大,容易脱落,过短者由于管腔容积小,吸引力亦小不易吸着),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约为3厘米、4.5厘米、6厘米不等。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管壁的厚度约2~3分,用砂纸磨光,口圈必须平正光滑。竹罐的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跌碎、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是易爆裂漏气。
(2)陶瓷罐:由陶土烧制面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外展,形同腰鼓。口径的大小不一,口径较小的较短,口径大的则较长。特点是吸力大,但较重,且落地易碎。
(3)玻璃罐:系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制成,形状如笆斗,肚大口小,口边微厚而略向处翻。分大、中、小三种形号。微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窥罐内皮肤的淤血程度,便于撑握时间。缺点也是容易破碎。
(4)金属罐:用铜或铁皮制成,形状如竹罐,口径的大小不一。优点是不易破碎。缺点是传热太快,容易烫伤患者皮肤。目前应用已较少。
(5)抽气罐:①注射器抽气罐:用青、链霉素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②空气唧筒抽气罐:用空气唧筒连接罐具而成,多为玻璃或有机玻璃罐具。③橡皮排气球抽气罐:用橡皮排气球连接罐具而成。分成简装式(排气球与罐具均为橡制成一体,不可拆开)、精装式(罐具与排气球可以拆开,可根据需要临时选用适当的罐具)、组合式(排气球只在排气时连接罐具,罐具拔住之后,可以随时取下排气球,并可装在其它罐具上继续应用)。④电动抽气罐:即将罐具连接于电动吸引器。如“经穴电动拔罐治疗仪”等。抽气罐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调整等。且可连接测压仪器,以随时观察负压情况。
(6)代用罐:凡是口小腔大,口部光滑平整,不怕热,能产生一定吸拔力的器具均可选用。临床最为人们所喜用的就是玻璃罐头瓶,其它如杯子、小口碗等均可。辅助用品拔罐治疗时,除罐具外,尚需准备燃料、消毒用品、毛巾、镊子。用竹罐时要准备煮竹罐用锅、火炉(或电炉)等;使用药罐时,当备好需用的药品;应用走罐时需准备润滑剂等。总之,应依据施术的方法不同而准备。燃料一般常用酒精和纸片。酒精多选用浓度75~95%或高度数白酒为好,因其燃烧后无油烟,可使罐内保持清洁。纸片宜选用质薄易燃者为好,以免燃烧不全影响排气,或因纸厚造成炭化坠落而灼伤皮肤。
前常用的罐具种类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等。
1.竹罐
(1)材料与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3)缺点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故不宜用于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与制作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
(2)优点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3)缺点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3.抽气罐
(1)材料与制作抽气罐为一种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树脂材料制成,采用罐顶的活塞来控制抽排空气,
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于选定的部位。
(2)优点抽气罐不用火、电,排除了不安全隐患且不会烫伤皮肤;操作简便,可普遍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是目前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
(1)煮药罐
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常用药物处方: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佗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二钱。
(2)贮药罐
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2/3-1/2)。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刺血: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