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过程中,池塘淤泥保留5厘米左右,用于培育轮虫、水蚯蚓、红虫等底栖生物,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同时为水草生长提供营养。设置河蟹暂养区,在强化培育蟹种的基础上,起到保证水草生长不受河蟹影响,为后期河蟹生长提供场所,营造适宜生态环境。投放螺蛳,螺蛳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饵料,可以吸取水体中过多的营养物质,防止水质恶化,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但螺蛳投放过多易造成水体缺氧,应分批适量投放。选购当地优质苗种,本地自育蟹种在适应性、成活率、抗病害能力以及回捕率等方面均强于外地苗种,提高蟹种质量靠自育。因伊乐藻不耐高温,易发生败草现象影响水质,5月中上旬,割除其上部30厘米,利于安全度夏。如果水草过多,要采取割茬措施清除部分水草,留出通道,有利于水体流动和河蟹活动。6月前投喂蛋白含量为40%以上优质饲料,以促进河蟹快速生长。高温季节改投30%左右蛋白饲料,控制水质,以保证河蟹安全度夏;9月投喂38%高蛋白饲料促进增重育肥。养殖过程中为防止沙塘鳢摄食青虾,可投放少量经济价值较低的糠虾供沙塘鳢摄食,从而提高青虾产量及效益。造成河蟹发病的原因很多,水体溶氧偏低、环境恶化、种苗带病、水温骤变、病菌感染等均可造成河蟹发病死亡,药物治疗效果也不明显。因此,采用科学、健康的养殖方式,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高河蟹的抗病力,控制病害的有效方法。
蟹池建设。金坛的标准化蟹池的要求是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东西向,长方形,塘底平整,面积10~20亩,有效蓄水深度1.2m,坡比1:2.5,排灌系统配套,进排水方便,防逃设施完善。苏北地区单只蟹池面积都很大,一般在百亩左右,最大的有数百亩,甚至千亩以上。开挖方法大都是四周挖沟(俗称“环沟”)筑堤的提水养殖池塘,深水区水深达1.5m、浅水区0.6m左右。从提高养蟹产量、效益和管理方便考虑,金坛的蟹池优点显著。因此,苏北地区可根据地形地貌和经济实力,很有必要加强蟹池建设,重点是“大改小”,单只池面积宜在20~50亩之间,池底要求相对较平或呈“锅底形,池塘最高水深掌握在能达到1.2m左右,同时要进排水分开和用密眼网护坡。
一方面根据河蟹与高杆稻、青虾与高杆稻的共生原理,通过开展对比试验,对池塘环沟面积和深度设置、高杆稻种植方式和密度以及苗种放养量进行优化,以此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对池塘水位调控、高杆稻对池塘水质净化和调节效能、蟹虾对高杆稻的生长影响进行研究,集成创新池塘工程结构、播种育秧、高杆稻栽培、放养密度与环境容量扩大、茬口衔接、水质水位调控、捕捞与收割等关键技术。今年全市计划建设示范面积280亩,其中蟹塘种稻模式示范面积190亩,虾塘种稻模式示范面积90亩,为粮食产业和蟹虾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