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逐渐爱上了写作和阅读,并通过写作和阅读获得了收益和成长。
一般写作前,会习惯性列出框架:
1.
写作前的框架,是梳理自己思考的形象展示,条条框框的思路图会丰富写作的素材,把内容填充到框架里,文章就出来了。
以前我经常设立思路图,在写作前,把所有想法都抛出来,用画思路图的方式,把它们都弄成写作框架,然后填充内容。
效果很好,起码逻辑性很缜密,这就是框架的作用,顺着它往下写,会有一二三四出来。
2.
有时候会脱离框架,但脱离框架不一定是坏事。
当脱离了框架,说明要么主题跑偏,要么对主题有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和新的看法,然后可能会写出不一样的内容。
跑偏意味着的框架还不成熟稳定,对写作框架内的内容还思考得不够深,才会走神跑偏。
如果你也有类似情况,建议要么写作前先画思路图去思考,设立框架,想想自己文章里面要填充什么,然后坚决执行框架里的内容写作。
要么顺从自己的心路和心想去写,自由创作,框架就成了限制内容创作的障碍了。
3.
说到阅读,更习惯于自己根据需要或者兴趣开始选择性阅读。
阅读世界之大,不是我们一辈子能够触及完的,所以我们的时间,更建议花费在要么有用,要么有趣的阅读上,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乐趣,也容易让自己持之以恒。
我是字美美,每天10分钟带你用28天练一手好字。
我读书都是随便乱看的,拿到什么看什么。我写作的时候会把大纲的字数,基本达到正文字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大纲1:简单描述故事流程;大纲2:在脑子里走一遍故事,包含一切细节,然后记录下来;大纲3:根据脑内梗概,抽离出故事骨架,按照场景、序列、幕、故事的层级分析不对劲儿的地方。然后重复1~3、重复1~3、重复1~3……
有,有些时候是一点短片小说,有时是些随笔。平时阅读就是一锅乱炖,不局限一种类型的书,什么都要看看,写作者,如果不去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做广泛阅读,只是凭借脑袋瓜子的固有存货,用不了三个月,写作素材就会被掏空。
有,经常会想要写点什么,阅读都是很随意的拿到什么看什么,写作的时候,手机上有一个云笔记本,随时随地有任何灵感都会第一时间记下来,若是内容太长就记住关键词,等到需要写东西的时候自然可以翻看一下。这样做真的很有用。
有,平时经常出去走走看看,保持写作的欲望。长时间写作烦恼是肯定的,有时候真特么想把电脑给砸了。所以必要时候,保证自己对于写作的欲望,有一种表达的冲动,这样写出来多数情况下质量和速度都是没有问题的。
有时候会写两笔。阅读的时候多偏向于冷门知识类的书刊。写作呢也是什么都写。锦山秀水可以入画,浮月暮云可以入诗,即便是市井言谈,竖阁方砚,都市的灯红酒绿,乡村的黄花倔驴,都可以化为文章的星星笔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