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叶的表面上生长着许多高度约为5~9微米,间距约为12微米的乳突,每个乳突表面上又生长着许多直径为200纳米的蜡状突起,在荷叶的表面上,这样的“微纳米结构”看上去像密密麻麻的“小柱子”,再加上蜡状物的排斥效应,使得液滴不能钻到里面去,只能在“小柱子”顶端跑来跑去。于是,液滴与荷叶表面就呈现出了排斥性,我们称之为“荷叶效应”,也可称之为“疏水效应”。而当有污染物落在荷叶表面时,随着液滴的滚动,它们也会轻易地被带走。这就是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
其实植物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荷花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品德高尚的人的象征,因为内心高尚洁净所以可以不受外界干扰。才用她比喻出污泥而不染。当叶芽和花芽从污泥中抽出来时,由于芽的表面有光滑的蜡质,污泥很难粘上;再者,即使有时芽上粘有少量污泥,也在迎风来回漂荡中被水冲洗干净,待挺出水面时,自然也娇洁可爱了。
出淤泥而不染是人们对荷叶的一个经典印象,从泥里钻出的荷叶似乎总显得非常干净。这其实体现了荷叶的自洁能力。在自然界,荷叶拥有相当卓越的疏水特性和自洁能力,水落在上面,都会缩成圆圆的球形,很容易滚落,也很容易带走污物。这种也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
表面的构造与其他叶子不同,它的表面覆盖有一层绒毛状蜡丝,可以起到保护叶面气孔的作用。当雨水滴在叶面上时,由于细小绒毛的推动,会形成滚来滚去的水珠;当污物或灰尘掉落在叶面上时,也由于叶面上细小绒毛的作用不易黏附,而极易被风吹走或被水冲净。
荷也叫做莲,是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荷叶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能:落在荷叶表面的污泥与灰尘,很容易被风刮走或被水冲刷干净。当污物或灰尘掉落在叶面上时,也由于叶面上细小绒毛的作用不易黏附,而极易被风吹走或被水冲净。
把一张纸片,竖直插入水中,您将看到的現象是:《水会順着纸片,喑上去》。如果换成油纸,重复刚才的实验,再竖直放进水是,就不会出現水上去。上述的实验,在物理上,叫做《浸润現象》和《不浸润現象》。荷叶上如果落上水,表面对水是《不浸润》,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水滴。荷莲对水不浸润,水份进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