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同样体现色彩的叙事表意功能的是太太们的服装颜色。四位太太的衣饰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颜色:大太太是正房,是权威的象征,她在家中的地位无人能比,所以她的服装颜色以暗紫色、深褐色为主;二太太两面三刀,用各种手段来维系自己的地位,她的服装色彩为土黄、紫黄色;三太太曾是当红名旦,她的屋子像个戏台子,她的服装也像戏服,色彩斑斓,有红色、绿色,黑色,淡紫色等等;而四太太颂莲,她的服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刚进门的白色,到得宠、失宠时的黄红色、花色、黑色,再到最后的白色的,颜色的变化象征着她的内心及命运的改变。陈家大院里四位太太的服装颜色变化,表现着她们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彰显着旧社会大院女人的悲苦命运及封建礼教思想吃人的主题。
《大红灯笼高高挂》作为第五代的经典,几乎每一位艺考生都写过它的评论,人性角度的主题意蕴,女性被男权社会碾压成齑粉,首位各自是一位新人走入这深宅大院象征了一种轮回,电影中也有了春夏秋冬来分章节,四季正好是一种轮回的象征。人性的转变,三太太看似最为坏但到最后发现却是最可怜之人,二太太一开始护着颂莲最后发现她才是最阴毒的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最好的电影之一,其美学形式和寓言象征远胜他后来拍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嘲讽入骨三分,它是张艺谋一次大胆尝试的实验之作,这样的实验电影在中国电影里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最喜欢的是一开头,穿学生服的颂莲和接亲的轿子擦肩而过,原作中的白衣黑裙在与代表着喜的红的交错中,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穿着学生服的颂莲,没有踏上象征喜庆的轿子,进入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生“幸福”的顶点——婚姻,而是穿着黑白有如丧服的衣服,走向如棺木般空冷的陈家,这一镜已经残忍地宣告了颂莲的死亡——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子在封建夫权压抑下,灵魂的慢性死亡。
《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一个镜头、道具、人物,每一句台词,都可供观众细细品味。影片以四太太的抗争为主线,展现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腐化、压迫和摧残。四太太从影片最初的代表时代先进的女青年,最后沦为封建势力的残忍帮凶和受害者。其人格与命运变化前后形成的强烈反差直击观众心灵。
张艺谋导演是摄影出身,这部作品将色彩用到了极致,主要有三种颜色。黑色:代表封建的黑色,最后颂莲失宠了,原来红色象征她鲜活生命的灯笼黑色罩住;电影中男主没有露脸,黑色是他的主要身影。红色:红色是鲜活的,是喜庆的,是灯笼的颜色。二奶奶也曾穿着红色戏服唱戏的段,红色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灰色的大院形成里强烈的对比。白色:寒冬腊月看似一片雪白纯洁无比,但这个庭院里最恶毒的事情都一件件抖落了出来。
导演在处理剧情时采用了因果式的线性结构,遵循故事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虽不及其他影片叙事结构,如交织式对比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来得更有张力,但在时间的缓缓流逝中见证大院女人悲哀的不完满结局,似乎更有震撼力,也更能突出作品的主题。极致的色彩运用色彩在电影空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担着重要的叙事、造型功能。色彩的运用可以加强画面的现实感,对影片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强化,而且通过不同色彩的互文,色彩的内涵会丰富起来,进而更熟练地表达影片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