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指的是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危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种类很多,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发生种类因地而异,一般以旱作地区普遍发生,尤以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根蛆最为重要。作物等受害后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的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以致减产。有的种类以幼虫为害,有的种类成虫、幼(若)虫均可为害。 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地下害虫的体形多为长形和纺锤形,身体色素退化,某些器官发达或退化,如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有的种类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动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地下害虫对土温、土湿的敏感反应。冬、夏表土层温湿度条件不适就向深层移动,春秋则由深层向表土层上移,而这时一般正值作物的苗期阶段,从而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条件。
地下害虫的防治指标因地,气候等因素不同 ,但是基本的防治指标如下:当蝼蛄每亩的发生数量超过80头、蛴螬每亩的发生数量超过 2000头、金针虫每亩的发生数量达到3000头时,需要进行化学防治。在自然条件下,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经常混合发生,当每亩累 加虫数达到1500-2000头时也必须进行化学防治。当蝼蛄每亩的发生数量超过80头、蛴螬每亩的发生数量超过 2000头、金针虫每亩的发生数量达到3000头时,需要进行化学防治。在 自然条件下,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经常混合发生,当每亩累 加虫数达到1500-2000头时也必须进行化学防治。
地下害虫,指的是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危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种类很多,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发生种类因地而异,一般以旱作地区普遍发生,尤以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根蛆最为重要。作物等受害后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的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以致减产。有的种类以幼虫为害,有的种类成虫、幼(若)虫均可为害。 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地下害虫的体形多为长形和纺锤形,身体色素退化,某些器官发达或退化,如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有的种类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动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地下害虫对土温、土湿的敏感反应。冬、夏表土层温湿度条件不适就向深层移动,春秋则由深层向表土层上移,而这时一般正值作物的苗期阶段,从而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条件。
地下害虫的防治指标因地,气候等因素不同 ,但是基本的防治指标如下:当蝼蛄每亩的发生数量超过80头、蛴螬每亩的发生数量超过 2000头、金针虫每亩的发生数量达到3000头时,需要进行化学防治。在自然条件下,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经常混合发生,当每亩累 加虫数达到1500-2000头时也必须进行化学防治。当蝼蛄每亩的发生数量超过80头、蛴螬每亩的发生数量超过 2000头、金针虫每亩的发生数量达到3000头时,需要进行化学防治。在 自然条件下,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经常混合发生,当每亩累 加虫数达到1500-2000头时也必须进行化学防治。
地下害虫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为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常见的地下害虫有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发生种类因地而异,一般以旱作地区普遍发生,尤以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根蛆最为重要。作物等受害后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的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以致减产。有的种类以幼虫为害,有的种类成虫、幼(若)虫均可为害。 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 对于地下的防治,农药是第一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下害虫都能用一种或两种农药完全防治的。而且根据不同的农作物,选用的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业也是不同的。
防治指标:药剂防治地下害虫的参考指标为:蛴螬 3 头/m2;金针虫 5 头/m2;蝼蛄 0.2 头/m2;地老虎幼虫 1-2 头/m2 或蔬菜苗被害率 3%~6%;多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时,防治指标应以 2~3 头/ m2。
金龟子的幼虫,取食作物的幼根、茎的地下部分,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危害特点是断口比较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大豆、甜菜、高粱受害较重。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危害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等,咬食种子、胚芽、根茎,危害特点是将幼根茎食成小孔,致使死苗、缺苗或引起块茎腐烂。蝼蛄在地下咬食刚播下的种子或发芽的种子,并取食嫩茎、根,危害特点是咬成乱麻状,同时蝼蛄在地表层活动,形成隧道,使幼苗根与土壤分离,造成幼苗调枯死亡,谷子受害较重。地老虎幼虫食性很杂,危害大豆、玉米、蔬菜等多种作物,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危害特点是将茎基部咬断,常造成作物严重缺苗断条,甚至毁种。
防治技术在蛴螬、金针虫发生严重地区,应以拌肥、闷种为主,蝼蛄发生严重地区,以毒饵为主;地老虎发生严重地区,以深翻灭卵,除草杀虫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防治指标为:蛴螬2~3头/平方米,蝼蛄0.2头/平方米,金针虫5头/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