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喜欢用两袖清风、高风亮节甚至是遗世独立来形容古代诗人,为何他们这么清高,可以有不同于常人的气魄,生活境遇和性格节操可以解释。
首先古代诗人往往仕途不顺,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希望。古代都是视读书为高,他们通过科举才能有机会做官入仕途,甚至有人可以读一辈子书,也不一定能得到赏识,范进中举就是一个极为荒唐的例子。所以他们对做官和现实金钱社会失去了兴趣,才让他们对官宦子弟嗤之以鼻,虽然官家后代也有不少学问,但是就是受到诗人排斥。
同时他们又觉得平明百姓没读过书,没有知识,和自己也不在一个档次上,如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见诗人都喜欢和同道中人住在一起。所以在外人看来他们比较清高,难以接近。
其次,古代诗人思想独特,内心复杂,一般人难以走进他们内心,所以让人觉得很清高。古代诗人是很有才华的,他们比起那些写传记游记散文诗等诗人更胜一筹。他们往往喜欢研究一些生僻的东西,不管是山水花鸟虫鱼,他们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的很透彻,甚至可以把自己闭关修炼好多天,不与外界交往,久而久之,别人就会觉得他们很难接近沟通甚至是精神有问题,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清高吧。
再者,古代诗人清高可能与他们的住所行踪有关。他们喜欢畅游于天地山川大河,常常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也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而且他们都喜欢住在深山老林中,几乎不与外人交往,也使得别人对他们的了解甚少,所以给人清高,难以接近的心理感受。
诗人一直都是具有很高的情怀的,所以就对世俗的东西很不屑,也就表现的很清高,其实这是他们由内而外的自发的表现的,不是刻意而为之的,所以就有很多诗人宁愿死,也不愿让自己的名誉受辱。
说到清高就要讲到陶渊明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己躬耕劳作,宁愿自己亲自扛着锄头也不愿去那污浊的官场,不去沾染官场的戾气。陶渊明一直都是那种远离世俗纷争的代表,他自己隐居起来,这和他的追求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一般像这种诗人都是饱读圣贤书的,觉得自己是有学识的,像那种勾心斗角的东西自己是完全不放在眼里的,也很不屑和他们为伍,既然你改变不了这种环境,也就只有改变自己的处境了,所以也就自己悠然自得了。
清高的诗人一般都是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李白,李白一直都是很清高的,但是也很洒脱的。“天子呼来不上船” 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也是很高的评价,也能看出李白的洒脱和不羁。李白一生逍遥自在,游历山水而又好酒,他的很多的诗篇也都是有反应的,但是也有很多是表达自己的志向,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和看法,所以李白一直都不适合官场的生活,他只适合生活在山水中,生活在那种描绘的世界里面。
古人对自己的志向看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读了多年圣贤书的有学识的人,更是觉得如此,所以很多诗人都是很有性格,觉得不如意就直接走了,就是喜欢寄情山水,把酒言欢,清风做伴。
因为古代一般写诗的诗人都是受到过儒家的教育的,也赞同儒家的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有能力就入世,没有能力就要守护好自己的底线不要去同流合污这样的精神。所以古代诗人都很清高,除了一些贪官污吏被一些名利所遮挡住了眼睛忘记了自己初始时的心境。
还有就是一般只有一些古代拥有高尚的品质的诗人的诗才会被人们所广泛传颂,而国家在发行一些书籍的时候也是会找一些具有正能量的像宁死不屈,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这样的高尚情操的诗句。一般广泛发行出现在平常的生活中学校的课本中都是这样的诗句所以我们认为古代诗人都是这样清高的。其实也有不清高的他们写的诗不具有这样鼓舞人们养成好品质的作用就不被国家所传颂。
还有就是一般古代的人都是很质朴的,不想现在这样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聪明了人心也就越来越复杂了,古代只是有一部分人变得失去了他们的本心而大多数能够写诗的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不为国为民而选择贪污腐败是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会被后人所唾弃的。所以大部分诗人都是害怕自己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不好的一笔所以都坚持自己的本心保持清高的状态。而有些人就是被自己的贪心蒙蔽的双眼已经没有想到这么多只想自己把自己活着的时候过得舒服快乐不过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多数的诗人因为读过一些书见识不会这样的短浅。
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这种想法啊!
古时候等级思想特别严重的,士农工商之间的等级划分特别严格。大家都崇尚着读书人,觉得他们读书人就高人一等。
就是因为大家对有文化的人特别看重,造成了很多人都恃才傲物。这些也可以称之为清高,因为诗人大多数都是眼高于顶的。
别的不说,就说大名鼎鼎的李白吧!明明那个时期的国家领导人看重他,贵妃娘娘也喜欢他的诗和才华,人家真就不拿自己当外人了。
连高力士都被他叫来脱靴了,贵妃娘娘都让他叫来研磨了。虽然有才华,有能力,被领导欣赏,可就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所以才摔了个大跟头,结果一生抑郁不得志,只好把自己的理想寄情于自己的诗词当中。就是因为这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所以看破了一切。
对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对于权势的向往都没有重要了。这种落差反而让诗人看清了生活的本质,有了真正的追求了。
这个时候能打动他们的东西就不多了。不再是一些滔天的权势和富贵了,不然最后李白也不会婉拒官职,陶渊明也不会回归田园。
诗人大多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充沛。很多时候诗人都是忧国忧民,想凭借着自己的能力造福百姓和国家的。
正是因为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才让平常人看来,他们是那么的清高,就好像谪仙一样。活在云端里,不食人家烟火。
大部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跟古代的年代背景有关。其实即便是到了现代,也是有很多的诗人给人的感觉很清高。尤其是那些主写抒情的诗人。事实上有一些也不是像表面那样看到的清高吧,只是因为他的作品偏向优雅,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俗人,相较之下,看着比较清高。
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绝大部分的朝代都是注重文学修养的。在以前,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读书人是不需要干农活的,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一心只读圣贤书”,就等一朝中科举,光耀门楣就是对家里、对祖宗最大的孝顺。
所以在以前,读书人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因为他们不事农活,一天只在家中当“蛀虫”;却也是最让人尊重的,因为他们饱读诗书,通晓天文地理。所以当时读书人的地位是很尴尬的,一旦名落孙山,就只能去私塾教书,或者去做账房先生。
而在当时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会写诗的,有些人就会自视清高,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那些没读书的、不识字的简直就是凡夫俗子。觉得自己跟这些人就不是同个档次的,不屑和这些人往来。
说到底还是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总是推崇读书考科举当大官,但是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上学读书,你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在当时来讲,读书人、诗人这样的身份对于百姓来说是可望却不可及的。所以,就总会觉得诗人清高。
无题
却道事事将人磨
遍布荆棘漫蹉跎
不修今生云松鹤
难悟轮回参我佛
未离茫茫潮海客
怎脱芸芸俗世河
漂泊红尘三千丈
有花有酒亦有歌
作者:张震。字:谦声。号:阁楼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