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书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书圣”王羲之之外,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王献之在书法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要差,他不仅是第一个创造出“一笔书”这种书写方式的人,而且在草书、行书和隶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为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人们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以显示后人对他的推崇。
王献之自小年聪明好学,显示出了自己在书法方面出众的天赋,再加上自己的父亲的悉心指导,书法上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虽然天赋异禀,但是他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便开始练习书法。等到他十来岁的时候,他自以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跑去问自己的父亲,自己是不是再练两三年就可以达到父亲的程度了。王羲之只是笑着没有回答,而在一旁的王献之母亲摇了摇头,说他还差得远呢。王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呢。母亲仍旧是摇头,王献之终于急了,他问道到底要多少年才能学好字。王羲之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王献之把院子里的这排大缸全部染黑之后,或许就能练好字了。
于是他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就这样一直练了五年,一天,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向父亲讨教。王羲之看到之后,并没有回答,而是在他的所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看到父亲没有回答,便把作品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一会之后,说他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一个点像他的父亲。而母亲说的那一点,居然是父亲刚才加的那一点。王献之十分羞愧,于是他便一头扎进书房,夜以继日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这就是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清楚地知道,要想成功只有下苦功夫才行这个道理呢。
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仅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被后世之人称为“二王”,而且和另外两个书画家张芝和钟繇四人一起被为“书中四贤”。他最出名的书法字体一个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字体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书法风格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风格。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
先来看《中秋帖》,这是王献之草书字体的代表作。曾经被清朝的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帖》之中。这个“三希”的意思是稀世珍宝。除了王献之的《中秋帖》之外,另外两副作品是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副作品被乾隆认可为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书法作品。《中秋帖》又被叫做《十二月帖》,原本一个是五行三十二个字,但是保存到现在的则是三行二十二个字。该贴书法恣意豪放,一笔而成,气势雄浑,可谓是无上的珍品。目前该帖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然后是《洛神赋十三行》。该帖又被称为《洛神赋》或者《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字体的代表作。该帖的书写是在马笺上,内容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名篇《洛神赋》。目前该帖的真迹已经失传,目前留存下来的都是拓本,主要分为”碧玉拓本“和“白玉拓本”两种。该帖用笔挺拔用力,风格俊美,笔力遒劲,但是又神采飞扬,韵味十足。
除了这两件代表作品之外,他还留有《廿九日帖》、《新妇地黄汤帖》、《鸭头丸帖》等作品。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锺繇,中国三国时魏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锺太傅。谥成侯。
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锺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并称锺王。
锺繇书法真迹未传下来,古临本有《荐季直表》,毁于民国年间,只有影印本传世。刻帖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相传魏《上尊号碑》、《受禅表碑》亦为锺繇所书。《宣示表》是锺繇书法的代表作品,现在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字形略扁,法度严密,带有晋以后书法风格,可能为晋人临写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贺捷表》又名《戎路表》、《贺克捷表》,是锺繇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此书保留许多隶书笔意,是隶楷递变过程中的书体。《贺捷表》有《郁冈斋》帖本。《力命表》,楷书8行,《快雪堂帖》中刻有此帖的王羲之临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