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怎样定义幸福呢?世俗里的功成名就、儿孙满堂还是精神追求里的富足呢?读书读到一定量就会开始有意识,开始思考,开始想追求一点不一样的东西,这种追逐没那么容易,这种幸福含着失落和更痛的失败,所以幸福变得没那么容易。但这种幸福在得到满足的时刻却超越其他一切。如果你不读书,也会其他的幸福,但可能永远不能有其他层次的幸福感了。你也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称为幸福感更妥当。穷人有穷人的幸福,富豪有富豪的幸福。获得幸福感需要方法,有条件,有要求,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在获得幸福感上是有区别的。
读书的人,可以通过所阅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见闻,借助别人的阅历增加自己的阅历,就容易对不同事物得出不同的见解,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会和别人有不同的心态,比如读书的人见到一棵草可能会想到它是个顽强的生命,无论环境多恶劣都能够生长出来,对比映照的话会用到自己身上,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以草的顽强激励自己。而不读书的人可能看到草就是草,有时候觉得碍事还会把它拔掉。
读书的人,可以通过书籍来获得方法,从而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浑浑噩噩过一生。读书的人通过定目标,定方法,定时间,定执行等方法,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创造人生的精彩;不读书的人多数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着只是为了肚子而不为社会和后人留下点值得纪念的东西,从而也就相当于白修了一世人。
读书的人面对困境心态较积极,会静心思考解决困境的方法,直到把问题解决;而不读书的人遇到困境喜欢怨天尤人,把一切的责任都归咎于看不到的老天爷,以此来安慰、麻木自己或者成为不进取、放弃自己的理由。
所以,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读书是非常好的途径。
读书人。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当然读的书多,懂得多,摄取的知识量多,但是不读书更容易获得快乐,傻儿八几的什么都不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幸福会多一些吗?人生也简单。
不读书的人。书读得多了思想可能对更加复杂,少读书的人比较单纯想法少容易满足。
不读书的人。知识存量是个复变函数,当存量超过阀值后,阶梯对能力和组织进行推进。而知识存量的膨胀性非常大,而能力的提升和知识存量膨胀的变化率在一个稳定结构下逐渐衰弱,所以存量越大的个体经常遇到“知道这样但不知道如何解决”,由于存量和个体前瞻性预测能力也有关系,所以往往知识存量大的个体不仅觉察到当下的风险,也经常通过模式识别未来可能的风险,综上,往往知识存量越大的人越不能处在满足和安逸的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