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艾瑞博迪。李不拉终于要开始写读书笔记了。从小养成的读书爱好,到初高中沉浸在韩寒、郭敬明、七堇年等一干青年作家里不能自拔,再到研究生的时候发展为[定向读书],现在是运营狗的李不拉,更加懂得了,只要读书,便是好的。兴趣爱好也好,工具书求干货也罢,试问世上有[读书]这种低成本的获取人家劳动成果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李不拉也尝试着分享给你。也许,你会喜欢呢?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李不拉上周读完的一本书《刻意练习》。
01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万个小时理论,大意就是如果你希望在一个领域成为一个专家,需要付出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但是,是不是只要付出了一万个小时的辛勤劳动,就一定能成为专家呢?这本书讲的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分享。好,话不多说,直接放重点!核心思想:专家级的水平是逐渐训练出来的,有效进步是有一些关键点的。如果只是将一样的事情重复一万遍,没有任何目标的针对训练,是徒劳的该书结构:1、设问:天才存在么?2、方法论:如何[刻意练习]3、方法论:生活/工作中如何运用[刻意练习]4、摆事实讲道理:专家成长路径5、鸡汤:下一个专家就是你!02划重点:1、人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有三个区域:舒适圈、学习圈、恐慌圈。请保持在学习圈练习。大部分人做不到提高,是因为满足在舒适圈,生活在[足够好]的世界中。2、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好目标、有反馈3、处于中上水平的人,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者的能力。也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4、也许你可以很快在学习一样新技能的过程中达到中等水平,但你很快会发现,你有一些弱点,而且很难有机会去改进。这是因为一旦人们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这种水平,就已经不再进步了(达到了舒适圈),而这个时候人们往往意味自己如果不停地做下去,也许进步比较慢,但也会有进步。但实际上,人们一旦达到了[自动化]的[可接受水平],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这种[自动化]能力会有退步。5、刻意练习的四个特点:具有明确定义的目标、保持专注的练习、获取反馈(准确辨别自己有哪些不足)、走出舒适区6、走出舒适区意味着做一些没有试过的事情7、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更难的事情。不管什么障碍,越过它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不同的方向想办法8、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不是因为达到了极限,而是因为你的[动机不足]9、三种常见的错误思想:(1)认为某人的能力通常收到基因特征的限制,如:我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2)如果你有足够长时间的做某件事,一定会更擅长(3)要提高,只需要努力。足够刻苦,就会足够优秀03本书较难的地方/理论1、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时一种与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断电、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李不拉解读:思考的方式)2、举例: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相比,他们看到的不是棋盘上一个个的棋子,他们会对其进行重新编码,有自己的解读。甚至他们的心理会在移动、计算这些棋子3、专家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就是专家的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们针对自己的领域可能遇到的不同的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心理表征(李不拉翻译:高手见过大风大浪,看过更多种可能性,他们的第一时间就有不同的解读及相应的解法)4、你对某一个领域研究的越多,对该领域的心理表征也变的越细致,能更好的消化新的信息。5、学生之间的差别:很大程度最后可能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的察觉到自己所犯的错误04全书总结:1、任何人都可以进步,但需要正确的方法2、正确的方法需要具有明确定义的目标、保持专注的练习、获取反馈(准确辨别自己有哪些不足)、走出舒适区——有目的的练习,标志是你努力去做一些你无法做到的事情3、保持动机是最重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4、这样也许可以保持动机:找到同一圈子的人,制定共同的目标。以上就是全部分享了,之所以李不拉选取这本书作为第一本书分享,是因为,首先,自己读书笔记的那个本子不在身边(2333),另外这本书李不拉觉得挺实用的。李不拉兴趣爱好广泛,常常会觉得,诶,自己好像很容易就到了中等水平,但是再进步就很难了。读完这本书多少还是有一些收获的。所以就分享给大家啦。好啦。第一次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感受。不知道大家觉得如何。有些仓促,而且李不拉是读的电子版,可能会有一些乱哦,欢迎大家提意见,毕竟刻意练习的一大关键是[获取反馈],下一篇李不拉会争取做得更好。会更结构化的拆书。对了,如果你想读这本书,直接百度搜索,有pdf版本下载。kindle电子书也可以购买。当然了,你也可以直接购买纸质书。对了,李不拉定制了一个手机壳。在这里忍不住炫耀一发我炫酷的手机壳。哈哈哈。跟我的kindle保护套配一脸!
从阿里巴巴到奇葩说的有趣女青年,公众号:李不拉
当然有用,刻意练习是练习技能的最佳方式。以《摔跤吧爸爸》为例: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从新手到天才的案例。
1、找到好的导师,找到科学训练自己的办法。这父亲是个全国冠军,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师,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水平甚至高过了国家队的教练,而且最重要的是对这俩孩子全心付出,想让孩子赢的愿望比谁都强烈,这也是国家队的教练所达不到的境界。
2、建立良好的目标感,脱离舒适圈。首先,要想赢。从村到县到省到全国最后到世界级的比赛,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进步、不断的突破,这就是一步一步的脱离舒适圈的结果。
3、化难为易专注的训练/练习。如果没有心甘情愿的心态,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只有在我们心甘情愿的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时间精力和努力的时候,才会获得更大的成绩。
在片中,一开始这两个孩子都非常的排斥练习摔跤,他们觉得到底是什么样的父亲才会让两个女孩儿去练习摔跤呢,采取了各种反抗措施,直到后来有一次父亲生气离开,同伴对两个孩子说,其实她很羡慕她们,不然也会和她一样,14岁就嫁人,每天被困在柴米油盐的生活当中。两个孩子有所顿悟,决心开始努力的练习。还有一次姐姐吉塔得了全国冠军,来到体育学校,开始被花花世界所吸引,开始留头发,开始涂指甲油,开始各种娱乐生活,不像原来那么专注地练习了,对爸爸的训练方法也不以为然了,于是成绩下滑,在世界锦标赛当中四连败,痛定思痛,又剪了头发开始专注地回到练习中,终于也取得了世界冠军。
4、有效的反馈评估,建立反馈机制,没有反馈,毫无意义。
这个父亲每天都会给孩子精准的反馈,甚至会反复去看孩子比赛的录像,然后记录下来,给孩子不断的反馈,同时给他如何反击的建议。这也是他持续保持进步最后获得世界冠军的重要原因。
最近常说套路,这或许就是套路吧,从生活中获得,归纳总结,再回到生活中去,成功是有套路的,从新手到大师是有套路的,成功无非就是这几步,只是知道的人多,去做的人少。
成功之路从来不新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沙贝
有用的关键在,你是否读懂了书,并放在行动上。
我2017年上半年买的是外国人写的那本《刻意练习》,下半年买了中国人写的一本《刻意学习》,想更好掌握这个方法的朋友刻意两本一起结合来看。
《刻意练习》提出了我们要成为大师,就要学习大师的心理表征,通过练习得到及时反馈,并继续练习。
《刻意学习》因为是中国人写的,所以更容易理解吧。
我一直困惑说,为什么自己的练习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例如我写公众号,总是写不到四位数的阅读量,我练英语,总是不能像美剧里面那样流利。
后来我发现,其实自己不足的因素实在太大了。以下四点是我认为没有效果的原因。
1.没有持续行动
执行力和规则是两种不一样的事情,或许你的学习计划很好,但缺乏足够的行动量,还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尽你所能地加大行动量。
2.没有成就感
我们做一件事很容易会因为没有马上得到很多人支持而失去信心,尽而忘记行动或放弃行动。
3.追求灵活性
在执行计划的同时,我会很想再寻找更好的捷径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没有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练习上,而是怀疑现在的计划是否完美。
4.自我感动
我是那种很喜欢幻想的人,比如参加写作营,刚开始就想着最后能领到奖品,成为整个训练营里名列前茅的人,顺便还能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想着想着,又没有在写作上花很多的精力,最后的结果是,我没有太多的进步。
还是不要做白日梦想家吧,多多行动才是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觉得OK的话请点赞~更多的学习技巧,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从心理学和文学的角度,为你破解生活密码。
微信公众号:文学有毒
有趣轻松的文学解读,别轻易关注,小心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