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其隐藏在主人公行为下的哲学,让我们暂且称其为“Gumpism(阿甘哲学)”吧。仔细思考一下阿甘哲学的本质,你会惊奇地发现阿甘哲学和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道教老子提倡的“无为”思想。任凭周围的世界如何变化,阿甘总是我行我素。他从来不是事件的发起者,只是像风中的羽毛一样响应着那些事件,始终保持着自己思想的纯净和无忧无虑。而那些尝试去改变,与历史进程作斗争的人都最终受到了相应的惩罚。阿甘的处世态度,就是一种被动的、自愿的、随波逐流的态度。
无为思想之所以在本片中得到推崇,是因为理性--这种做任何事都必须有理由的原则的集合--被证明是容易犯错误的。拿布巴为例,在临死的时候,布巴问阿甘“为什么”,阿甘只是简单地回了句“你要死了”,英文原文更简单,就是“u died”。这种回答拒绝了给布巴的死提供任何解释,而事实上阿甘完全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给予布巴越战起因的深层次的解释,他不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在布巴只有几秒钟的存活时间的状况下,一切解释都是多余和毫无意义的。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越战本身就是一场错误的战争,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它为什么发生。片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遇刺事件,本片同样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因为数十年来美国人一直未能弄清肯尼迪遇刺的真相,所以影片里如果给出任何解释都将会是很愚蠢的。阿甘在理性(rational)和合理性(reasonable)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阿甘哲学中另外一个比较“东方”的思想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情的好与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的特质之间可以存在好与坏的转化,阿甘天生智商低,但这点在他进入军队里就转化成了优势。珍妮天生丽质,后来却只能沦为脱衣俱乐部的唱歌小姐。类似的,事件之间的好与坏也能进行转化,阿甘被人欺负,却因此发现自己能跑的潜质,从而进大学后加入了校橄榄球队,也不幸地在毕业后参军去越南打仗,在那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布巴,也决心以后事业的方向--在自己的家乡买一艘捕虾船捕虾,之后遇到了暴风雨,然后他们的船只是仅存的一只,最终致富了。。。
阿甘哲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不可表征性。当阿甘准备在华盛顿纪念堂前进行反战演说时,话筒的电源正好被周围的人群不小心给切断了,当话筒恢复有声状态时,阿甘刚好已经说完了。在场的观众和银幕前的观众都没能知道阿甘究竟说了些什么。阿甘跑遍全国的壮举吸引了许多忠实的追随者,当被问及是何种宗教信仰让阿甘坚持下来的时候,阿甘什么也没有说。阿甘式的真相,是由它的不可表征性来定义的。
电影评论界在阿甘作为一个电影角色其代表整个美国这个国家的可能性的分析上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争论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阿甘是美国传统的那种简单的、纯净的哈克贝利费恩理想主义的化身;二是他代表了走过过去200年的历史轨迹的美国;三是他反射了美国对其周围遭难的一种忽视甚至是无视。
评论说的是阿甘是一种美国理想主义的化身:一种纯净的美德,一种高尚而诚实的简单,不受旧世界偏见和复杂性的限制。阿甘的简单使他能跨过种族和阶级的障碍,不受它们存在的干扰。如果有两个美国,一个是在外侵略在内分离,还有一种“可能的”具有人道精神、知性、团结的美国,那么阿甘无疑代表了后者。正如这样,阿甘提供给了美国观众一种对其国家宽容和人道的自我定义的一种可能性。
还有评论者认为阿甘就是近现代美国,其作为一个国家在历史进程中走来的一个代表。美国--和片中的阿甘一样--就像是一个愚笨的巨人笨拙地在历史中前进着,但是尝试着给身边的人或事物带来好处。美国作为被上帝选中的给全人类造福这一观点在影片中也能找到影子,那就是命中注定给周围人带去希望的阿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