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泰戈尔创办了国际大学,并曾多次到国外访问。这时期他出版了剧本《摩克多塔拉》(1925)、《红夹竹桃》(1926)和一些诗篇。他的长篇小说《纠纷》(1929)描写没落的封建世家与资产阶级暴发户之间的矛盾,长篇小说《最后的诗篇》(1929)描写印度颓废的一代。泰戈尔生长在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富有哲学和文学教养的家庭里。他的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是最早去英国访问的印度人之一,曾支持19世纪初孟加拉启蒙运动者拉姆莫汉拉伊通过梵社进行的反对偶像崇拜、种姓制度、寡妇自焚殉节等社会改革活动。他的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对吠陀和奥义书很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有子、女14人,泰戈尔最幼。他的大哥是诗人,又是介绍西方哲学的哲学家;
他的五哥是音乐家、剧作家;他的姐姐是第一个用孟加拉语写长篇小说的女作家。和他年龄不相上下的侄辈中也有不少人在孟加拉文学和艺术复兴中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他的科学、历史和文学的丰富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传授以及自己的努力。他的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于1875年2月25日在《甘露市场报》发表时,年仅14岁。他的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和拟中世纪虔诚派颂歌体的诗集《帕努辛赫诗抄》都是他13至18岁时的作品,虽然不很成熟,却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泰戈尔按照父兄的意愿于1878年赴英国学法律。后来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在5年之内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和《画与歌》(1884);戏剧《蚁垤仙人的天才》(1881)、《大自然的报复》(1884);长篇小说《王后市场》(1881)和《圣哲国王》(1885)。这时,他的戏剧和小说不少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他的诗歌主要表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沉湎于冥想的个人感受。 1886年诗集《刚与柔》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生活的时期。
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泰戈尔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形式上突破了印度诗歌的传统和英、法浪漫主义派作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内容上也显示出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密切注意。这一时期他写了《国王与王后》(1889)和《牺牲》(1890)两个剧本。《牺牲》描写国王废除以众生的鲜血向女神献祭这一陋俗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的习俗。19世纪80年代,新印度教派企图利用宗教谋求民族复兴,主张复古和严格遵守印度教一切传统教规,在加尔各答甚至恢复了向毁灭女神迦梨供献牺牲的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