蛭石是一种天然、无机,无毒的矿物质,在高温作用下会膨胀的矿物。它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矿物,属于硅酸盐。其晶体结构为单斜晶系,从它的外形看很像云母。蛭石是由一定的花岗岩水合时产生的。它一般与石棉同时产生。由于蛭石有离子交换的能力,它对土壤的营养有极大的作用。2000年世界的蛭石总产量超过50万吨。最主要的出产国是中国、南非、澳大利亚、津巴布韦和美国。蛭石矿物的名称来自拉丁文,带有“蠕虫状”、“虫迹形”的意思。[2] 蛭石被突然加热到200至300℃后会沿其晶体的c轴产生蠕虫似的剥落,由此它也获得了它的名字。蛭石是一种层状结构的含镁的水铝硅酸盐次生变质矿物,原矿外形似云母,通常主要由黑(金)云母经热液蚀变作用或风化而成,因其受热失水膨胀时呈挠曲状,形态酷似水蛭,故称蛭石。蛭石是一种与蒙脱石相似的粘土矿物,为层状结构的硅酸盐。
一般由黑云母经热液蚀变或风化形成。它有时以粗大的黑云母样子出现(这是蛭石的黑云母假象),有时则细微得成为土壤状。把蛭石加热到300℃时,它能膨胀20倍并发生弯曲。这时的蛭石有点像水蛭(俗称蚂蟥),因此它有了这么一个名字。蛭石一般为褐、黄、暗绿色,有油一样的光泽,加热后变成灰色。蛭石可用作建筑材料、吸附剂、防火绝缘材料、机械润滑剂、土壤改良剂等等,用途广泛。
在自然界里在温泉的溶液中由黑云母等矿物产生。在自然界里它们与土壤中的粘土混合在一起,而且无法从粘土中分出来。蛭石在我国的新疆、俄罗斯的科拉半岛、津巴布韦、澳大利亚、南非和在美国均有出产。世界拥有蛭石储量约6亿吨,其中我国和俄罗斯储量约占三分之二,其它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南非。美国蛭石主要分布在蒙大拿州LIBBY,储量约8000万吨,占美国蛭石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南非总储量约7300万吨,主要产地是帕拉博拉地区,其储量占南非蛭石总储量的90%以上;前苏联共有20多个蛭石矿床,其中特大型的为科尔多夫和波达宁矿床,预计总储量约2亿吨。我国蛭石分布较广,但多分布在我国北部,主要有新疆、河北、内蒙、辽宁、山西、陕西等省区;在四川、河南、湖北甘肃等省也有分布,主要产于变质岩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新疆尉犁县且干布拉克蛭石矿,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以上,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南非),远景储量为1亿吨,其中2号矿体已探明储量1400万吨,是世界罕见的超大矿床,灼烧实验结果表明新疆蛭石具有膨胀倍数高、杂质少等优点。其次为灵寿县金黄色蛭石主产地,东海县石开境内有丰富的蛭石矿产,尤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三团蛭石矿,这里的蛭石不仅蕴藏丰富,而且质量很好。
蛭石是一种水合物,呈块状、片状。其层间水分子经高温灼烧,体积增大6-15倍。富含氮、磷、钾、铝、铁、镁、硅酸盐等成分。蛭石有较高的层电荷数,故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和较强的阳离子交换吸附能力。特点是:质轻,水肥吸附性能好,不腐烂,可使用3-5年(不像腐植土、椰子壳衣等容易腐烂)。生蛭石原矿经过高温焙烧后,成为膨胀蛭石。膨胀蛭石常规的粒度规格有0.5-1mm、1-3mm 2-4mm、3-6mm、4-8mm、1-6mm等。另外,也可依客户生产需要生产出其它的粒度型号。蛭石粉由生蛭石原矿经高温焙烧,筛选,研磨加工成粉末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