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有没有喜欢看京剧,从B站的搜索结果来看:以京剧为关键词,共有1000个搜索结果。说实话,这个数量太少了,排除掉古风歌曲、各种配音剪辑等等,跟京剧直接相关的,可能不超过30%。换个更直接的关键词:于魁智,搜索结果只剩下了72条。不过至少说明在二次元为主的B站中,还是有人看京剧的。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90后到底如何欣赏京剧。” 拿播放量比较高的《四郎探母》、《凤还巢》和红鬃烈马来看。四郎探母的画风是这个样子的,男主出场:女主出场:当然,可不可以说个人魅力也是吸引90后听戏的一个原因呢。我认为这么说是没问题的。对于好的东西,欣赏是不分年龄的,只是表达方式更加年轻化而已。那90后如何理解京剧中的一些剧情呢。尤其是那些和现在价值观相差很大的封建思想。红鬃烈马看戏的人应该都很熟,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薛平贵回来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假扮外人调戏她,以此来看王宝钏是不是守节。 大家的反映是这样的:90后以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传统的京剧,渣男该骂。但是那些对于能引起共情的片段,他们也没觉得套路太旧,比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拜见15年未见的老母亲,有人就表示“拜得让我哭出来了。”很多有意思的弹幕带着90后的特色:有点腐,比如这个脑补洪元帅内心OS:再比如这个,有点污。总结一下就是,90后也喜欢京剧中有趣的细节设置,并以更多网络语言来解读它。那对于京剧中的唱腔、扮相与表演呢。他们把于院的叫小番称作“前方高能”。唱得好他们也会刷屏叫好。演得好了,他们也爱刷屏:还是那句话,欣赏美是不分年龄的。他们也有对老艺术家的尊重。推广的话,我们学校是有京剧欣赏这门课的,课上老师经常会发一些公益票。也会有些讲座,话说讲座上我还见过王老板和史依宏。人生的目标之一就是去听一场于院和素团的现场啊。
当时我们在交流如何让微信公众号涨粉儿,根据过往对大家分享内容的观察,有一条策略就是,尽量让图片多些,文字少些。或者说,在一篇文字里,适当的前提下,尽量加大配图的比重。 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合适目前尚未得到验证,但由此引起座中某位朋友的感慨“马未都在节目里说过类似的看法,就是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趋向具体化,抽象的东西不容易博得现在人们的喜欢。” 这个趋势,似乎也是京剧在今天不为“绝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的原因之一——不单因为沾了政治而倒霉,也不单因为现在的从业者水平走低。京剧太抽象,抽象的艺术,要留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比如看《牡丹亭·惊梦》,舞台上就两个演员,载歌载舞,用种种身段告诉大家,杜丽娘做了个春梦,又如《战宛城·马踏青苗》,演员一个人,用种种身段告诉大家,曹操的坐骑被斑鸠惊了。至于梦中的旖旎,战场的烽烟,请观众自行想象。
京剧的故事性强,很是抓人,念白、唱腔与情感的表达联系紧密,妙不可言,唱词又那么美,越听越有味道。以前我缺乏耐心,听不下去慢板、原板,只能听听“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这些流水,但《锁麟囊》里的“春秋亭外风雨暴”和“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这两段治好了我,千回百转,别有韵味,真的太好听了啊。我也不很懂京剧技术性专业的一些东西,但就是喜欢,喜欢这种含蓄又丰富的艺术形式。京剧真的很综合,一场戏,涉及到故事情节、场次设置、唱词创作、演员的扮相、身段、唱腔、情感表达还有和操琴、司鼓的配合。同一场戏不同的人来演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听一场好戏,比盛享一顿珍馐更让人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