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等级可以从很多方面说起,其中翡翠的种、水、色、底那都是有分类的,那么今天就来说说翡翠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种和水的等级分类。种指的是翡翠的质地,在市场上的所讲的老种、新种、玻璃种、冰种、蛋清种、豆种、油青种、蓝花、蓝水、晴水等等都是习惯上的商业名称,但是由于这些商业名称在标准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并不能把它作为我们的分级标准。事实上,翡翠的结晶体颗粒大小和这些颗粒的交结关系是决定翡翠商业品种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制定出以下分级标准:1级:结构细腻致密,10倍放大镜下不见矿物颗粒及复合的原生裂隙,粒径小于0.1mm;2级:结构致密,10倍放大镜下见矿物颗粒及极少的细小复合原生裂隙,粒径在0.1~1mm;3级:结构不够致密,10倍放大镜下见矿物颗粒及局部的细小复合原生裂隙,粒径在1~3mm;4级:结构疏松,粒径大小悬殊,粒径在3mm以上。翡翠水头等级分类,“水”行内俗称“水头”,透明度高的即为水头足,这样的翡翠显得晶莹透亮,给人以水汪汪的感觉,而透明度差的翡翠干涩、呆板,给人以干巴巴的感觉,即为水头差,水不足。翡翠的透明程度可大致分为透明、较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翡翠越透明,则其价值越高,那么水头的几倍分类为:1级:透明,阳光透进度在10mm以上,一般为纯净无色老种玻璃地;2级:较透明,阳光透进度在6~10mm,一般为一些少量老种玻璃地特级品;3级:半透明,阳光透进度在3~6mm,一般为老种玻璃地、冰种特级品;4级:微透明,阳光透进度在1~3mm,一般为色浓者、粒粗者、新老种。5级:不透明,阳光透不进,一般为色浓、底差、新种。
在有的资料中,将透明度(水)与“底”相混淆,这是不妥的。当然,在众多翡翠“底”的名称之中,有的“底”是以透明的特征和透明程度来命名的,但“底”的内涵远远不止是一个透明度指标,“底”和“水”并不是一个概念。这也是容易说得清楚的问题。“种”差则“底”差,如结构粗糙的“铁龙生”翡翠,其底子就不好,但“种”好“底”却不一定就好,如“瓷底”翡翠,有的结构很致密、细腻,但“瓷底”翡翠属于中低档的翡翠。只有“种”、“水”俱好,才可能有好的底子;只有“种”、“水”、色和翡翠的净度俱佳,才会出现很好的底子,这是我们多年来经营翡翠作出的总结。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里面有许多矿物学、物理学、宝石学和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学问,我们也在不断的摸索当中。
在现实中,甚至在一些书刊中,“种”和“底”是两个经常被混为一谈的概念。在最近颁布的云南省地方标准《翡翠饰品分级》中,“种”的专业名称为“质地”。从珠宝学的角度来看,“种”是指翡翠的结构与构造,其内涵是硬玉矿物结晶粒度的大小、硬玉纤维结构的粗细和疏密:“底”则是“种”、“水”、“色”的有机组合和综合体现;观察识别翡翠的“种”,注重的是翡翠内部构造的、具体的、微观的几何形态指标;认识翡翠的“底”,则强调的是有关指标综合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外在的感觉。显然,“底”与“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