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羌族沙朗,而“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现羌族沙朗已经要由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沙朗属于集体性舞蹈,由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下肢动作灵活,双臂前后摆动,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完全用羌语演唱。跳羌族沙朗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节日场面特别大。该舞蹈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羌族沙朗表现了羌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不畏艰险、顽强的精神面貌。
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寨风俗善良淳朴热情奔放,羌羌族沙朗表演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羌人好歌舞,羌语中称“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悦唱情歌,不幸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聚会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习惯于围成一圈边跳边唱。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朗的发展。早在商时期,古羌人完全从事的是游牧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以“祭”的方式祭天,祭祀活动十分庞大而又隆重。祭祀从“祭”开始也就有了舞的端倪,“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后来艺术家深入民间收集整理,进行推广。
沙朗——最具羌族特色的圆圈群舞,羌语称“跳沙朗”。男外女内,环篝火而列,且歌且舞且旋移,甩手摇肩,身体俯仰,脚步腾跃,舞风朴拙粗犷。
是中国羌族独有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朗,原为羌语北方言词汇,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当地羌族人民娱己娱神的重要手段。沙朗后引申为歌舞,并扩大词义为羌族歌舞的统称。
国家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羌族也不例外。512地震后,就羌族沙朗已经出版、发行有两张《羌族沙朗》音像制品,出版有专著一本《羌族沙朗》及发表论文若干,并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了民间社会组织——县沙朗协会。
羌族沙朗是典型的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在羌族及其周边地区和涉羌地区广为流传。无论是喜事、忧事,无论是田间地头、院坝堂屋,沙朗之于羌族犹盐巴之于腊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羌族沙朗除了继续承载民族的传统,更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2003年,北川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羌历节,并在这一天进行羌族沙朗的游行和比赛并颁奖。以后每年羌历节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以此推广羌族沙朗。 在5.12大地震中,很多会跳羌族沙朗和对羌族沙朗有深入研究的人都在地震中去世,很多老百姓失去家园,流离失所,无心思歌舞,通往区乡的很多道路不通,羌族沙朗的收集整理非常困难。部分音像制品和羌族沙朗研究成果失散。
羌族沙朗能从民间社会走向舞台,能得到羌族人民的喜爱,得到专家艺术团体的重视,形成完美的文化艺术奉献给民族与社会,这是羌民族的自豪,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的艺术魅力。羌族沙朗把传承民族文化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对促进品牌效应的形成和地方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