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
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最典型的是梳“两把头”,将头发束在头顶,编成“燕尾式”,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型发冠,这种发型称“旗头”、“京头”。
满族服饰 满清传统男女发饰是怎样的“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
清代中期以来,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旗头)。它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的。
大拉翅是清宫妇女装扮使用的一种头套,形似扇面,内用铁丝或藤条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固定,外包青缎或青绒布,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它能够承载翠扁方、金钗、凤簪、珍珠流苏等大件首饰同时插戴,装饰起来别有风韵。
相传大拉翅是慈禧发明的。慈禧为油性发质,晚年大量脱发,看着精美的首饰无法戴在自己的头上,爱美的慈禧独出心裁,发明大拉翅以补缺憾。
唐宋时期的金银首饰真品,几乎仅能在博物馆中可见:要在民间寻找,着实难乎其难。有些伪品虽然形肖,但纹饰、物料、制法、雕工等方面总难免露出破绽。明、清的贵重金银饰物,虽然也珍稀;但有缘的话,还能偶然在收藏家手中遇上。
例如附图的清代雕花银栉,下九齿,齿上方中央镶大颗透明尖晶石。那是古时贵妇日常插在发上的头饰;可说衍化自唐代末年妇女插用的鎏金银发梳。古时较少镶宝石或半宝石(战国黄金小饰物则有绿松石镶作枭眼者),但齿上方甚注重錾花或雕花,花纹各具不同时代风格。
至于金银发饰上镶半宝石,可说自晋代开始逐渐流行。像尖晶石,多来自北方外族,其实本身并非贵重宝石(现今用作冒充钻石,价低廉),但作为一件骨董饰物,则不多见。
清代发饰如髻压、金凤钗、簪、栉等,较多镶玛瑙、珊瑚、绿松石、琥珀、紫晶和天青石等半宝石;较贵重者镶羊脂白玉,晚清时则流行镶满绿老坑种翡翠,而压花、敲花与金银细丝等技巧,可说直追唐代,但变化更多。笔者最喜爱的清代金银发饰,反而不是镶宝石者,而是用翠羽作装饰的“点翠”钿花。
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
我们来看一下清朝女子的发型到底是什么样的说起清朝女子发饰不得不提的就是旗头,清早期的女子发型其实是孝庄皇太后这样的多是辫发盘头,或者是包头,道光、咸丰时期出现了“两把头”,也就是旗头的雏形。到了光绪时期,两把头逐渐开始了诡异方向的发展,这种两把头,基本上就是真发假发一起上了,后来据说慈禧年老后头发少,梳不起来了,出现了缎子做的假两把头,起初也是比较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