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出现的并不是很早,用所谓的“胶”(按照粘贴药剂理解吧)其实更早一点,当然不是现代那种 。现代的胶和过于酸化的纸张,导致现代书籍的寿命和古籍寿命完全没法比。在线装出现以前,用到粘贴剂的大概有这么几种:卷轴装:3-10世纪的主要装帧形式。基于纸本说,纸本从现存的藏经看,有的是将印好行格的纸一张张接起来,就是粘;旋风装:按照黃永年先生《版本學》裡的理解,和經折裝非常接近的樣子。经折装:把连接成长条的经卷按一定宽度折叠起来,又称梵册。粘接需要用浆糊;粘叶装:佛典的一种装帧形式,将书叶对折,书根涂上浆糊,一叠一叠粘起来;蝴蝶装:和现在的线装反着折,书脑处需要粘贴;包背装:折叠方法和线装一样了,书脑处或订纸捻,再把书衣裹在外面,是要粘的。总体来说,传统古籍用的胶都是便于清除的,换言之,都是可以拆开重装的。蝴蝶装时代的书,到了线装时代就多被修缮重装,这也是蝴蝶原装保存极少的原因。相关可参考杜伟生老师的《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因为书籍装帧用的胶水(即化学合成类胶)是现代才出现的。线装是明朝中叶出现于明朝中叶,其实更早时候的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旋风装经折装都算是它的过度)才是主流。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线状,除了更易保存之外,跟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数量大幅增长也有关。
另外常见的还有:赤——茜草 红花 苏枋;黄——槐花 姜黄 栀子 黄檗;黑——五倍子、苏木等等,青赤黄白黑共同构成的中国原色称为「五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根基。「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诗经·小雅·采蓝》」和「蓝,染青草也。——《说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热熔装订机可使用三种耗材:可打印热熔封套、各种规格热熔胶条、可裁剪热熔胶片;有线装订一般使用锁线机,或者缝纫机。热熔胶装机将半成品书贴进行捆扎,将一定数量的书贴本放在捆扎机上一,两端用板快挡靠,开动捆扎机,将疏松的书贴本进行压实后再用绳带捆扎。
为了使压实后的脊背僵硬整实,在压实、捆扎后再用聚乙烯胶水在被捆扎的书背上涂刷一遍,待刷上的聚乙烯醇胶水干燥后将扎绳松开,而后将每本疏理分开,转入胶包。可以是可以,买胶条,用挂历纸彩页那种,但是容易造成弄不齐,不管你敲得多整齐,放进去的一瞬间总会有点小磕碰,就好像给手机贴膜,一丁点灰尘就会有大气泡。只要放进去的时候,和拿出来的时候磕碰不整齐就会歪一点。普通的书要求低的可以随便包一下用胶条装,重点的名著有收藏价值的,很厚的,最好还是用封套弄成上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