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倡火化,许多亡人不设墓。无墓即无处立碑。但在较偏僻的农村,没有火葬场,仍用墓葬,一般也都立墓碑。但墓碑文很简单,竖写,右边一行写明时间,即某年某月葬于此处,顶格。中间一行写明墓中人姓名。姓名之上冠以与立碑人的关系称谓,字体稍大;若是二人合葬之墓,则把两人的名字、称谓均标明。左边一行写立碑时间。有的则更简单,只有中间一行,写明墓中人姓名。有的墓碑还在顶行以左右两字标明其故里。当然,-—些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墓陵重新修复,就要立碑。如一九七九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修建了李自成陵墓,就增建了墓碑。至于当代一些英雄或名人去世,为了永远垂念,也有建墓树碑的。 墓碑文示例: 王统照先生的墓志铭 王统照先生.山东诸城人。生于一八九七年古历初八日,卒一九五七年十一月甘九日,享年六十岁。先生生平,酷爱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并获得很大成就。其代表作有《一叶》、《黄昏》、《山雨》,诗歌《童心》和散文《片雪集》等。先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士之一。 先生毕生,献身于文教事业,北京中国大学毕业后,曾任北京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上海文学社《文学》主编,开明书店编辑和山东大学教授等职。 先生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但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先生的革命思想更加提高,从而也更博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先生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委员及济南市委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和山东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先生不但对人民文学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对教育培养青年一代亦有很大功绩!先生的革命热情和事业的坚韧精神,均值得后代学习和颂扬。谨撰此文,以资纪念。
墓碑,始于秦汉,原是下葬时竖的石柱,后来有人刻上墓中人的姓名、籍贯、官爵以及功德行事等内容,就成了装饰品。名称不少,又叫墓谒、墓表、神道碑等,均可称为墓碑文。 墓碑文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以及某年某月葬于某地。这是文的部分,用散文体。最后是铭,多用诗赋体,是赞颂性的文字。
一般来说,墓碑文没有固定的格式,特别是名人、诗人 作碑文,更是笔走江海,自由驰骋。粗略来讲,内容由以下 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题目。在碑文最前处正中书写题目,字样略 大于正文。一般是以碑之所在地、碑记之事、墓主人姓名为 题。要求题目明确点明碑文的主旨,切忌含混、模糊。第二部分,前言。在题目之下,有的碑文书写“词碑并 序”等语,有的不写。而大多碑文在题目之下另起一行空两 格写上碑文作者的姓名职衔。第三部分,正文。是碑文的主体部分。正文的内容,要 依碑的性质、功用而定。一般来说,有以下内容:A. 记事碑文,要写出事之过程、意义。B. 功德碑,则要具体述说功德之事。C. 名胜古迹源流碑,则要写出名胜古迹的源流、景状。D. 墓碑,要写出墓主人的身世,经历,突出事迹及性格 特点。第四部分,结语。往往是对碑文述说的内容来一二句 总括,或赞或叹,或哀或悲。第五部分,落款。在结语之后,是落款,即写上为文者 的姓名,有时在姓名之前要署上职衔,有的刻在碑石上的 落款,要署上三个姓名,即碑文作者、书写者、刻石者。落款 之后是时间,要把为文的年、月、日具体写明确。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 顾名思义,凡是为制各种碑上写的文字都叫碑文。 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的碑,如宫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后来有人刻上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 碑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立碑,但古代宫馆中的碑没有刻文章,只是用以取日影计时间的;而古代宗庙中的碑也不刻文字,是用来栓系祭祀用的牛羊的;墓上的碑也只是木头柱子,凿有窟窿,以便穿过。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