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要表明自己态度,就是我觉得精神生活不一定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在 我们现代的哲学史上说,物质决定意识,先走物质后有意识。可是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我们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就可以知道,毕竟世事无绝对。即使是书本上繁杂的知识,我们也可以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看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反例可以让你反复论证。我觉得,这种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各抒己见吧!
不说别的,就是年年都有人匍匐着到西藏去朝圣,一步一叩首,五体投地。他们的确是虔诚的信教徒,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风餐露宿,都抵不过心中那一片洁净的圣土,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信念的力量,可以穿越一切的光芒好像真的就照耀在了那一个个蜷缩着身子的人上。再者,你见过印度的苦行僧吗?既然名字叫做苦行,顾名思义,一定是疯狂的虐待自己的肉体,将自己的身体苦苦鞭挞以此过的心灵上的充实。不理解的人觉得他们有病,但你看不到的是他们的精神正站在超脱俗世的高度上蔑视着所有人。我说这些案例都只是想要讲明精神对于我们的力量有多大,人,永远无法完全脱离物质进行生活。有古人曾经试过,御风而行,认为这样就是完全不会依托物质了,可他没想到的是,风,其实也是物质。我们是无法离开物质而生活,但精神生活往往是我们在物质匮乏的时候才能被激发出来,为什么总是在混乱的年代里文化才能获得大发展,大繁荣,都是一样的道理。相反,如果物质上获得充实,我们就只是会沉浸在保暖思淫欲的世界里醉生梦死,所以物质是必要的,但并非绝对。
我认为这真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个人想法了,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自然都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都不一样,有的人确实是把精神生活建立在物质之上;但同样也有人认为精神生活更加的高尚。
而我并不觉得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的,大概这和我家人的想法也有很大关系吧,家里人经常都会和我说,有没有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活得开心,很多东西是用钱都买不到的。所以对于钱虽然有一定的执念并不至于把它看得过重。
虽然现在还没有出去工作,但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比以前的观念真的物质化了很多,不得不说这多少是和自己年轻有关系吧,我总觉得当一个人经历了更多的人生波折以后,可能就会对钱多少都没有看得那么重了。
我哥哥也是出来工作几年了,但他的精神生活大概就是‘游戏人生’吧。虽然这样说可能多少也是和物质挂钩,但其实很多时候他给我的想法就是钱只要够用就行了,而且甚至他自己也会经常这么说。
所以,如果真要说的话我觉得他的精神生活也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是淡然的看待生活吧。其实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很多时候他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上面,这时候他的眼里也自然不是以钱为中心。
而且相比之下,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人更加追求一种精神上愉悦的生活吧,一种舒适、有质量的生活,而不是仅仅取决于钱的多少。即使是没钱,你的生活也同样可以过的很有质量,试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其实就好了吧。
至于物质追求也不必强求,‘命里有时终须有’嘛,人生活得简单开心就好了。
我觉得是这样的,我知道一提到精神生活就很有很多人想到多看点书,其实并不完全这是这样子的,多看点书是一部分,还有很多大的一部分是提升物质生活,提升物质生活可以丰富精神生活,而提升物质生活就需要你的物质基础。
先从大家公认的看书来说起吧,我承认看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涵,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书籍的选择还有阅读方式的选择,如果你是那种用手机阅读的人,试问你觉得你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吗?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用手机看的都是一些小说,而不是有深度有内涵的世界性著作呢?如果你看的是后者,那你有没有发现你看的是心不在焉,时不时的要返回看一下QQ呢?
所以大部分想要认认真真看书的人会选择看纸质书或者是买一个kindle,纸质书有多贵我就不说了吧,当然你也可以买不妨碍你阅读的二手书籍,一个最新版的kindle加上一个保护套大概一千多,你把书下载到kindle里有时候还需要亚马逊购买,这些难道都不是要花钱的吗?所以没有经济基础你如何构建你的精神建筑呢?除非你愿意每一次想看书的时候都跑去图书馆,如果你不嫌麻烦和浪费时间的话。
除了看书,物质生活的丰裕更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有一种说法就是孩子要富养,这个富养指的是在精神方面的富养,你要多带他们出去看世界,这样眼界才会开阔,适当的让他们接触奢侈品,这样他们才不会小家子气,这些难到都不需要钱吗?
精神生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这一点是没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