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与唐代的张旭、怀素的书风有一定的血脉关系。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书法史的发展也概莫能外。明代浪漫主义书风可上溯到唐代。唐人除了楷书、行书之外,还喜作小草,狂草。这两种草书以飞速流动、气势磅礴。断连随心的笔画一扫楷书行书受法度拘苦太甚的局面,写这种草书的代表人物先有张旭,后有怀素,他们掀起了热情、浪漫、率真、豪情慷慨的唐代书法风格的另的一股狂澜,即蕴含着极大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色彩除了表现在个别楷书、行书中个性特强的作品之外,更表现了张旭的“心藏风云世莫知”的奇逸,怀素的“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的狂怪。
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发生于明永乐一四○三年后,浪漫主义书风的鼎盛期为明嘉靖一五二二年至明清鼎革交替时充满血与火斗争的将近二百年的时光。以往的中国书法史,总认为明代是中国书法的衰落期,这是因为人们袭明初反传统立场,以革封建文化之命的观点,观察、辨析书法的必然结果。而以往的书法史,在宗教尊圣观引导下,治史时,人们也习惯于将目光放在已经成为定论且成就突出的士大夫身上,如初唐四家,讲到明代书法,也只是以吴门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为重点。近十余年来,由于思想的解放,审美观念的更新,人们开始以新的观点和立场观照书法,于是明代那些久被湮没曾被正统观念视为异端的许许多多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作品,随即被人们重新发现,倍受青睐,并影响至大。
明代是中国书法发展中不容漠视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在沿袭“宋尚意”、“元尚古”的基础上开始演变。这一演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在对传统的结构中重新整合了传统。不过这种结构和整合并不是突发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孕育、生成和发展的历程。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城市工商业,培养了我国早期的市民阶层,这是一群不同于封建地主的小资产所有者。他们在特定的现实生活中滋生出自己的精神生活需求,有了不同以往封建地主的特殊的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培养了自己的文化需要和内容,在宋仁宗、神宗年间,除了诗文方面革新浪潮,书坛也掀起了波澜。苏轼、黄庭坚、米芾倡导摆脱帖子桎梏和唐人法度的形式,上追晋代,心通古意,别立新图,崇尚意象、意境,以表现自我的艺术情趣,这情趣又不同于古人,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写出具有我自己的个性与意趣的作品。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在从明代兴起的浪漫主义大潮中产生的书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从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感和激荡的线条运动节奏中造其书境,如陈献章、祝允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许友等人;一类从画境中生发出来创造书境,故其书多画意,如徐渭、程遼、朱聋、石涛等人,因此其书的浪漫情调往往与其写意画所擅长表现的自然景色中的某种气象、风采相近。这是自然与自我的统一,是自然的人性化。这两种类型,前者为性情喷发式的,后者则为性情默化式的。尤其是这后者,将人性化了的自然风采中的神韵化入其书,这种书法情境是明季、清初文人书画家的新创造,有其重要的风格学价值和凤格史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