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 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它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本书纯为对《文心雕龙》一书的学术研究和具体文学理论批评,学术价值精深,尤其对风骨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本书以三篇论文从不同学术角度进行研究,遂使难点涣然冰释,其发明创见之功重大。《文心雕龙探索》纯为对《文心雕龙》一书的学术研究和具体文学理论批评,学术价值精深,尤其对风骨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文心雕龙探索》以三篇论文从不同学术角度进行研究,遂使难点涣然冰释,其发明创见之功重大。
《文心雕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评论了晋宋以前 二百多位重要作家,总结了三十五种文体的源流演变和特点,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和评论 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内容丰富多彩。全书共五十篇,由四大部分组成:总论:由《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构成。《原道》中论述的“自然之道”,主要 说明万事万物必有其自然的文采:“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刘勰据此说明:文学 作品必须有文采,但应该是由相应的内容决定其文采。《征圣》、《宗经》两篇强调学习儒 家经典的写作原则。
《文心雕龙》[2]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