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各大窑口及各个时代的陶瓷产品在胎质上的主要特点及细微特征,是鉴定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及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代仿品与真品在胎质上的差别主要是:胎质一般太纯净,过细过白;非轻即重,非薄即厚;火候控制较好,一般很坚硬,金属声较强。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趋势,现在有的高仿品对器物的胎进行刻意仿制,以致其胎质、胎色在外观上与真品相差无几,因而在对器物的胎进行仔细鉴别分析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古陶瓷鉴定的其他标准,如釉色、花纹和造型等进行综合判断。观察古陶瓷的胎,主要是从器物未施釉的露胎处进行观察。这些露胎处中最重要的部位是器物的底足。从中国历代古陶瓷的特征来看,除少数裹足支烧器外,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都是无釉的。一些采用裹足支烧的器物,有时也能从支烧痕迹处观察到器物的胎。宋元以前,许多器物的外部仅施半釉,即上半部施釉,而下半部无釉,一些瓶、罐、壶等器物的内部不施釉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元明清时期,虽然器物底部施釉的情况增多,但绝大多数器物的圈足仍是无釉露胎的,另外器底无釉的砂底器也较常见。从器物的露胎处,可以看出胎的粗细、质地、颜色和火候高低等情况。通过这些基本信息,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件器物的胎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和窑口特征,是否与其在造型、纹饰、釉色等其他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相符合。如果胎的特征与其他方面的特征不相符合,那就需要对这件器物进行谨慎和严格的全面鉴定,需要考虑其是否为现代仿品,或者是同时代其他瓷窑所烧制。例如,唐三彩真品的胎为灰白色,胎质较粗,火候不是很高,而现代仿品的胎,有的是用石膏注浆而成,有的则是白色泥土胎,胎质细腻,并且火候过高,胎质过于坚硬,这样的器物,我们从胎上即能鉴别其真伪。
对于古陶瓷胎的鉴定,一方面可以通过胎的粗细、质地、颜色和火候来判断一件瓷器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胎的老旧情况来判断器物的新老。古陶瓷的胎,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年限,不论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于空气中,或者埋藏在土壤中,胎质都会发生老化现象。传世器物的胎,一般给人以自然的陈旧感,在胎的表面会形成老化层(也有人称之为包浆),色泽柔和而自然,有的粘附有淡淡的污垢。由于保存环境或未经清洗等原因,有的污垢
会比较明显,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很自然,与那些人为作旧时涂抹的脏物有明显的区。传世器物的底足,由于经常使用而产生自然磨损,用手摸之有细腻的光滑感。有的器物底足由于磨损较多而露出新鲜的胎,但仔细观察仍有自然的老旧感。出土器物的胎由于受到地下水和土壤中酸、碱、盐等物质的腐蚀,胎的表面可以观察到自然的土蚀老化现象,其胎的老化层上常常粘附有一些深入胎骨的土垢和水锈,这一点与传世器物的老化层有一定区别。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古玩市场上有一部分老胎新彩、接底器和修补器(有的经过复窑重烧),虽然它们的胎质是老的,但却不能把它们当作真品对待,在鉴定时需要仔细甄别。
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