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问,你是不是以一种静止的思维来看物质或色法,心里想的色法是象果冻那样连续的可以任意切割的?他回答是。 显然,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微观物质图像绝不是这样一种静止的状态。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构成。唯识宗是怎样来证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呢?无著在其所著的《唯识二十颂》中说:“极微与六合,一应分成六,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对这段话有各种讲解,我觉得于凌波居士讲的最贴切,这里就直接引用:
【 讲解:极微是物质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最後单元,这邻乎太虚的单元,有没有方分,是否可与六方相合?如果有方分,可与六方相合,那麽一个极微仍可分成六分,分後的极微仍可再分下去,如果是这样,则所谓极微者,是但有其名,并无此物,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存在。故颂文说:“极微与六合,一应分成六。”
----方分,是佛学名词,其实就是体积。凡是物质,以其有质碍性,所以必有体积(即长乘阔乘高的三度空间) ,且占有空间。有体积,必有上下左右前後六接触面,此即颂文中的 “与六合”。事实上,古代印度学者分析体积,用的是七分法,即一物分割去六个接触面後,还有中心的一部分,也就是一分为七。所以才合七极微为一微量,合七微量为一金尘。
如果说极微没有方分 (即以其邻乎太虚,没有体积而言。) 则即使七极微合而为一,合後其量并没有加大,仍然是没有体积。如果是这样,则聚极微集合成粗色的理论就不能成立 (如果极微是零,聚多少零仍然是零。) 粗色仍不能为五识所缘。反之,如果粗色能为五识所缘,则证明极微有方分 (体积) ,极微又可“一应分成六” 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为什么这会推演出物质无限可分呢?很简单,物质的运动,要么是本质源于外因,要么是本质源于内因。
假如物质运动是源于外因,那么我们就会碰到上帝的第一推动问题。把全宇宙的物质放一边,谁使得它运动呢?如果认为物质运动源于外因,此时就只能承认还存在一个非物质的上帝,上帝给予物质第一推动使得物质运动起来。(怪侠按:这恐怕是他们的“宇宙无限论”的根源)。
这正是18世纪机械唯物论遇到的困境。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运动是源于内因的,物质内部总是存在着矛盾,辩证法的三个规律是: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这种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给予物质运动的动力。所以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怪侠按:怎么做起了循环论证?)。
个人认为可以无限切分,但是,现代科学没有手段继续切分,到夸克一层也许就停止了。量子力学的停滞才是认知微观结构的一个障碍。现代科学范畴的解释是最小尺度为普朗克常量级别,没有办法验证更小的存在。而且说不定继续分割下去就毁掉了一个其他维度的世界?我认为通过不同的考察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是抽象的纯理分析(基于理性),二是实验观察(基于经验)。这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属于认识论问题,遗憾的是,目前这个问题无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