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枝木偶戏剧流传于粤东、闽西,据说源自皮影戏,在潮汕地区称为“纸影戏”。偶高1到1.5尺,彩塑泥头,桐木躯干,纸手木足;操纵杆俗称“铁枝”,一主二侧,铁丝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纵,形象规整,结构独特。近年来,又加高了偶身,调整扦位,使其出现新转机。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其中,提线木偶戏在古代称为"悬丝傀儡",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闽南人称它“嘉礼”。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出现在舞台上时,就与民间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城镇乡村,寺、庙、宫、观由信仰而引发了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廉、小型简便,既热闹又实惠,娱神又娱人,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不断发展繁盛。
这是来自福建饒安的一户农民家庭,一家三口组成的木偶戏班,一辆摩托,走街过巷,走南闯北,只要村镇里有拜神或喜庆活动,必定会被邀请来演出木偶戏。搭起一个简陋的竹棚、二张草席铺开、一泡功夫茶,就是他们木偶戏台的天地。老人孩子是木偶戏的最佳观众。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铁枝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
木偶戏是指以木偶为媒介,通过人的操控来一些动作,达到演出效果的一种特殊剧种。根据操纵者操纵技术和木偶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木偶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和铁线木偶等。布袋木偶指的是演员手指的运用,对木偶进行直接的操控,因此又称之为掌中木偶。布袋木偶在表演时具有明快的节奏,并且反应灵敏,其中木偶主要的结构是在它的偶头 部位,而表演者指掌的功夫却是整个表演过程的关键所在,通过表演者不同的手部姿势 的运用,表现出了木偶的不同动作。可以展现木偶的不同的内心活动,在整个木偶戏的表演中,表演者往往需要做到一心多用,且反应自如,也正因如此,使得布袋木偶的形象更加真实。提线木偶指的是表演者用线牵引着木偶身上重要的关节部位,在表演时通过线的控制,使木偶完成各种动作,所以提线木偶又称之为悬丝木偶。
木偶戏和木偶剧差不多,只不过木偶戏的演员除了控制木偶以外,还要在幕后配以戏曲唱腔和音乐伴奏。木偶戏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不过每个地方的木偶剧又在木偶的制作材料、表演形式、音乐唱腔等方面各有不同,所以它可以分成好几个种类。如福建晋江地区称为“布袋木偶”;广东梅县等地的叫“提线木偶”;到了四川,又有“杖头木偶”等等。木偶戏的音乐和唱腔一般都与当地的民间音乐风格相接近,有的也采用其他的戏曲腔调,如皮黄、梆子、汉调、山歌等,老百姓看木偶戏眼睛里看的是木偶,耳朵里听的却还是家乡的音调。演木偶戏的演员不同于其他戏曲演员只要唱戏就可以了,他们要一边控制木偶,一边唱戏,另一边还要用乐器伴奏。木偶戏的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后来逐渐也加入了一些丝竹乐器,如笛子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