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00多种与运动能力有关的基因,有些人仿佛天生就具有运动能力。比如曾在德国柏林诞生的一名新生儿,他所拥有的发达肌肉让医生大吃一惊。这位“超级宝贝”4岁时就可以举起重达3公斤的哑铃。2000年耗资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框架图”完成后,生命似乎有了一种全新的解析方式。DNA中含有基因的2万多个区域的定位,它们就像人体说明书,同时也是决定身体成长的密码。运动基因就隐藏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密码库”中。研究发现那名婴儿之所以成为大力神,是因为体内拥有两种基因的罕见突变,减缓了其体内肌肉生长抑制素的生成。运动基因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他们寻找长跑高手和志愿捐献基因样本的普通人,研究人员从实验对象体内抽出3毫升血液,再从中提取DNA。如同“一小团棉花”般的样本就被冷冻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冰箱里,等待科学家为它们破解运动密码。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们都在优秀的自行车或长跑运动员体内发现了这段微小的插入性序列。有关研究表明,人类运动基因99%是相同的,只有1%不同。而正是这1%造成了不同种族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与杰出耐力有关。在对比33名英国优秀登山运动员和近二千名健康男性的ACE基因后,发现前者的插入型ACE-I基因频率明显更高。后续研究发现,径赛的耐力要求越高,参赛运动员拥有插入型ACE-I的频率也就越高。
存在。分子人类学对各种群的Y染色体单倍群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发现O-M175单倍群是东亚黄种人普遍的类型,但O-M175的子类型在各个种群中并不一致。可以看下这三个种群中O-M175主要差异:汉人(华北):O3占66%汉人(华南):O3占33%,O2a占30%朝鲜人:O3占38%,O2b*占36%日本人:O2b1占25%,O3占15%其中O3被认为是古代华夏族基因,可以看到,O3在北方汉人中占多数,在南方汉人、朝鲜人、日本人中也不少。但汉人中缺少O2b,这是和朝鲜人、日本人明显的区别。而朝鲜人和日本人的差异则在于日本人O2b1为多,朝鲜人O2b*为多。另外,日本人中还有不少D2(占37%),而汉人和朝鲜人则缺少D2,这应该和日本的原住民阿伊努人(Ainu)有关(阿伊努人中D2占90%)。
朝鲜、日本属于通古斯族群,与蒙古、满族同属,在血缘较为接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种中含有较多的小矮黑人的基因,同样的基因分布在菲律宾、马来、泰国和安达曼以及南太平洋诸岛,被认为是东南亚的原住民(中国部分南方少数民族也有同样基因,但该基因在汉族中极少)。似乎可以理解为,在人类向东亚迁徙的进程中,日本作为东北亚的端头,其先民接受了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种群融合,即由对马海峡东渡的通古斯族群,和沿菲律宾-台湾-琉球北上的南方族群,但又以前者为主。语言上蒙满日朝同属阿尔泰语系。关于日本语,属于仅借用汉字字符,不借用语法,但在发音上又受到吴越的影响。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