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蓝色(准确说是靛青)跟当时的染色工艺水平有关。与内容表达之类的关系不大,所谓的”色彩象征“推断更是牵强。(想想瓷器的纹饰?)植物染料也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布料和纸张染色一般使用的也是植物染料,最常见的是用蓼蓝做成藏青或靛青染色。因为书籍装帧用的胶水(即化学合成类胶)是现代才出现的。线装是明朝中叶出现于明朝中叶,其实更早时候的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旋风装经折装都算是它的过度)才是主流。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线状,除了更易保存之外,跟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数量大幅增长也有关。另外常见的还有:赤——茜草 红花 苏枋;黄——槐花 姜黄 栀子 黄檗;黑——五倍子、苏木等等,青赤黄白黑共同构成的中国原色称为「五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根基。「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诗经·小雅·采蓝》」和「蓝,染青草也。——《说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线装出现的并不是很早,用所谓的“胶”(按照粘贴药剂理解吧)其实更早一点,当然不是现代那种 。现代的胶和过于酸化的纸张,导致现代书籍的寿命和古籍寿命完全没法比。在线装出现以前,用到粘贴剂的大概有这么几种,卷轴装:3-10世纪的主要装帧形式。基于纸本说,纸本从现存的藏经看,有的是将印好行格的纸一张张接起来,就是粘;旋风装:按照黃永年先生《版本學》裡的理解,和經折裝非常接近的樣子。经折装:把连接成长条的经卷按一定宽度折叠起来,又称梵册。粘接需要用浆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分类理论应用于目录制作的国家。《七略》创立的六分法分类体系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魏晋时期,一种新的分类法——四分法应运而生。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目录事业长足发展的时期,南宋目录学家郑樵的《通志.校雠略》着重探讨了图书分类理论,成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理论研究专著。清代乾嘉年间,章学诚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提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编纂思想,对目录的分类方法、著录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布料和纸张染色一般使用的也是植物染料,最常见的是用蓼蓝做成藏青或靛青染色。粘叶装:佛典的一种装帧形式,将书叶对折,书根涂上浆糊,一叠一叠粘起来;蝴蝶装:和现在的线装反着折,书脑处需要粘贴;包背装:折叠方法和线装一样了,书脑处或订纸捻,再把书衣裹在外面,是要粘的。总体来说,传统古籍用的胶都是便于清除的,换言之,都是可以拆开重装的。蝴蝶装时代的书,到了线装时代就多被修缮重装,这也是蝴蝶原装保存极少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