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义上的字母,明代以前的拼音大概都知道中国古代拼音方案是反切之类,这个办法和字母拼音比起来,那是差的远了( 慎重起见,申明这是个人观点,大家自行判断吧。 )。不过,中文里字母这个词原本不是指字母文字的字母,这个词原本就是中国传统音韵学的词汇你,实际和现在的声母意思相同。唐末,僧人守温大概是在梵文字母的启发下用30个汉字总结了汉字的声母称作守温字母,至宋被扩展为36个,即是说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很可能都是被字母文字影响的。
利玛窦即其他我得说这是我最欣赏的传教士,没有之一。作为拉丁字母文字国家出身的人,到了中国以后很自然的就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文。这我觉得就是真正意义上汉语拉丁化的源头。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利玛窦开创太西字母,实际就是一种拉丁拼音方案,但对于利玛窦来说几乎都可以把这个看做是拉丁化的汉语。该方案是共有26个声母,44个韵母,5个声调,利玛窦用这个拼音方案记录了当时的汉语,这个可从其留世手稿上看到。
郭静居(Lazane Cattane)、庞迪我(Diegeo de Pantoja)也有自己的拼音方案金尼阁,天启六年即1626年金出版《西儒耳目资》一书,作为利玛窦三人基础上的更新版拼音方案,应该说也是最好的方案,使用25个字母( 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 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可以完全拼出当时的官话。
卢憨章最早,他第一个方案是“切音新字”代表作为《一目了然初阶》用15个小写拉丁字母:a、b、c、d、e、h、k、m、n、o、r、u、v、w、x;3个大写:L、R、G,还有1个手写体的“s”。另有1个希腊字母θ,此外是自创的类拉丁字母。其实方案并不成熟,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推行有年,清廷亦未谕准,于是卢另起炉灶又搞了一套官话切音字母,放弃了拉丁字母,而改用“汉字偏旁的简单笔划”作为字母,这套方案呢更是被清廷以浊声字母不全,拼写不合通例等技术性理由被学部译学馆驳回。不过卢前后二十多年专研此道,推广此道,确为中国字母文字之先驱。不过这一时期推行规模最大和推行时间最长的方案当属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及其劳乃宣根据官话合声字母完善后的合声简字。王照是维新运动的参与者,也算是一不大不小的官,维新失败逃亡日本,受日本假名启发创合身字母,劳乃宣是近代的音韵学家,老翰林。可能就是因为这俩人的官僚身份使其方案能推广的面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不过最后在1910年被摄政王载沣下令把推广给强行终止了。
清朝末年,拉丁化死灰复燃清末,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大炮轰开,传教士又来了。我得这么说,虽然这回传教士是跟着士兵来的,但是,这帮子传教士的目的,还真就是单纯的传教。我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人进来以后就印圣经传播圣经啊什么,但是这些传教士是非常用心的,他们用拉丁字母拼写方案分拼写厦门话、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广州话、汕头话等方言甚至包括苗语,拼写出圣经传教用。目的很明确,就是不识汉字的普通民众都行,只要你肯学,学两天拉丁字母就能用自己的方言看懂圣经,这个时期拉丁字母拼写方案多达32种。你说如果这些传教士是来作威作福的,会有这个心干这种事吗?当然这些方案估计效果也就一般。放一张当时这些人的劳动成果,一页创世纪,拉丁化厦门话版本,我必须得翘大拇指,实干家和理论家是不一样,这些传教士才不管什么理论,直接就推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