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经过初步加工压成的饼茶有很浓的青草味。人们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存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特点一是“斗茶”。王公贵族士大夫们闲适之时,好事者相会一堂,各人拿出自带的茶叶相互比较着品尝。既是品尝,就不能象平头百姓渴了喝水那样牛饮。不但讲究茶叶,还要讲究冲茶的水质,泡茶的器皿,品茶的方法,甚至环境气氛。因为有这么讲究,又形成龙凤茶文化的另一特点:兔毫盏。兔毫盏是建州特产的黑瓷茶具。特征在于黑底釉中杂着一些白亮的纹丝,状如兔毫。这是烧制过程中因为窑温变化而生;一窑只有几个,所以珍贵。传到日本后成为国宝,即所谓的天目碗。但是更重要的是只有用它才能泡出龙凤团茶的神韵。据史记载,龙凤茶泡出来的汤颜色是白的,象乳汁!(配料中有乳酪)用黑色的茶具衬托,才能显示质量,斗出胜负。
由于宋朝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真宗时,丁谓至福建任转运使,精心监造御茶,进贡龙凤团茶。庆历中,蔡襄任转运使,创制小龙团茶,其品精绝,二十饼重500克,每饼值金二两!神宗时,福建转运使贾青又创制密云龙茶,云纹更加精细,由于皇亲国戚们乞赐不断,皇帝甚至下令不许再造。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搾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人龙凤模压饼、烘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