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齿龈边擦音是辅音的一种,在国际音标中表示该音的符号是 [ɬ] ,X-SAMPA符号则是<K>。IPA字母 “ɬ” 可被称作“束腰带的 'l' ”,而不可与“横嵌波浪的 'l' ”、代表软腭化齿龈边音的“ɫ” 混淆。[ɬ]这个边擦音常被误认为是边近音[l̥](清化的[l]),因此,亦要注意此擦音与[l̥]的区别。部分威尔士名族的名字在转进英语时,亦保持了原来威尔士语中对[ɬ]音的拼法:ll ,如Lloyd:劳埃德、Llywelyn:卢埃林,但把其中的 ll 转变为齿龈边音[l];或另有将 ll 变成 fl 的拼法:Floyd:弗洛伊德、Flywelyn:弗洛艾林,其中fl的音为[fl̥]。发音方法是摩擦,表示要让气流通过位于发音部位的狭窄通道,发生湍流。发音部位是齿龈,即以舌尖或者舌尖后的扁平面(舌叶)抵住上齿龈脊发音。发声类型是清音,意味着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本辅音是口腔辅音(口音),表示发音时空气从只从口里流出。边音,气流从舌两侧流过,不从中部流过。肺部气流音,气流特点是从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从口腔或喉门流出。 清齿龈边擦音出现虽然此音在北高加索(如阿瓦尔语)以外的欧洲地区(拼为 ll 代表此音的威尔士地区除外)鲜见,但却极其常见于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原住民语言,如纳瓦霍语。此音亦在非洲部分语言有立足,如祖鲁语;也在亚洲语言中有所体现[1] ,如楚科奇语,台山话,苗语、壮语、临高语、黎语、粤语四邑方言和闽语莆仙语、海南话及许多台湾原住民语言如邵语、布农语、沙阿鲁阿语和巴赛语。对于人造语言,魔戒作者托尔金发明的精灵语辛达林与昆雅中也有出现,在两种语言中分别以<lh>和<hl>表示此音。
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声母与福建畲语,声母同源的新说。作为区域性特征,边擦音分布于两广交界粤客闽多方言音系中,在当地各方言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粤语是边擦音分布数量最多的方言;客家话居次;闽语中边擦音分布量最少,并与包含边擦音的粤、客方言共存共生.在来源上,粤语和客话的边擦音属于与民族语接触的语音层次,闽语的边擦音则是与粤客接触的语音层次。
黄山汤口边擦音声母这种特殊的语音现象是其自身语音系统演变的结果。汤口方言 [t蘴蘜h蘛声母的演变可以表述为:知二和庄组合流为[ts]组,之后和精组合流一起变为[t蘴蘜h蘛,知三和章组合流为[t]组,但来自 止摄和通摄的部分字今读[t蘴蘜h蘛声母。根据大坪江勉话边音和边擦音声母同另三个方言土语声母的对应,并参考勉语同苗语支语言的声母对应,判定大坪江勉话这两个声母的来源是古勉语边音~*l、~*l和舌根复辅音~*gl、~*ηkl、~*ηkhl声类。同时,还推断勉语这些字的古舌根复辅音分别同古汉语、壮侗语族语言的同一个字的古声类具有共同历史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