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这么问不合适的,至于为什么不合适,我们先要搞清楚内和外什么意思。当提到内外,我们特指中国武术,因为中国武术产生了这些个观点。没什么比内外更晕的了,这个不仅用于内家拳和外家拳,更如:内三合,外三和,内功,外功。 这些东西也用于和武术没直接关系的地方,这更晕了。比如:说到内功会提到道教,因为道教是中国的起源,然后外功提到佛教,因为佛教是印度的起源。这种分类是合适的,如果我们提到少林和武当。 但是如果我们细看,他们并不是专门的武术学校。把他们归类为思想的学校更合适。 我们可以确定这种分类是不对的因为大多数少林武术是中国起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林武术也该叫做内家功。
所以最糟糕的是内和外有种说不出的竞争(comptetition). 莫名其妙的,更内的武术感觉更强。导致人都把自己的武术搞的很内,这只会让本来就晕的东西更晕。让我们先讨论一下他们在中国武术中的定义吧。 先看内外的定义: 内是我们看不见的修行 外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 有了这样的观点,一切就清晰多了。下面是更细致的讨论:1.内三合,外三和:内三合是某种协调存在于:(1)心和意 (2)意和气(3)气和力,外三和指的是协调存在于: 肩和腰 胳膊肘和膝盖 胳膊和腿 显然,内三合看不见,外三和可以看见。但是,没有不强调这六者为一体的武术。中国武术甚至创造一个完整的名字:六合。其他武术也是这样,只不过名字不同。 2.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家拳总和柔韧性联系在一起,外家拳总和“硬打”联系在一起。但这是不对的。不是所有内家拳都是柔韧的,比如形意拳。也不是所有外家拳都是硬打,比如白鹤拳。
如果有人正练习怎么正确击打,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们胳膊怎么运动。那是运动的“外。我们看不到的是腿怎么变化,腰怎么变化,驱赶怎么运动,重心怎么转移,呼吸怎么控制,等等。这是武术的“内”。不把这些内外结合的东西控制好,是不能正确击打的。 所以,武术都有内外两方面。比如,对比一下拳击和太极拳,拳击毫无疑问被很多人认为是外家拳,太极拳被认为是内家拳。但是拳击有上面提到的这些方面吗?有。太极拳呢? 有。这种分类充其量是模糊的。
本人首先不是专家,学过点太极拳,形意拳,还有拳击(是不是很分裂?)这几种拳算是非常典型的内家和外家了吧。咱们不要歪楼,去讨论传统武术和西洋搏击哪个厉害,只聊聊内家外家。我个人的体会是,所谓内外家是锻炼方法不同,或者再明显一点说是锻炼顺序不同。 内家更强调发劲原理,说玄一点就是内劲。抛开很多人不相信的内息之类的,说俗点,内劲就是全身协调发力,追求把全身力量尽量不浪费地基于一点放出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所有内家拳都讲究桩,都特别强调放松,因为这样能够让力量在关节间不间断不浪费地传输。
关于内家拳与外家拳最早记载见效于;《王征南墓志铭》是现存最早记述内家拳名称概念、“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明清之际内家拳仅为一个拳种,外家拳仅指少 林拳,到民国期间发展成“凡主于搏人”“亦足以通利 关节”者,概称“外家拳”;凡注重“以静制动”“得于导 引者为多“概称为”内家拳“,后有把太极、形意卦归为内家拳的说法。没什么比内外更晕的了,这个不仅用于内家拳和外家拳,更如:内三合,外三和,内功,外功。
我认为内家拳主要以通过放松练内气继而内气化内劲.内劲是流动性的劲力与筋骨肌好肉的僵硬劲无关,是能量力。外就是筋骨肌肉收缩后再爆发出去的刚猛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