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两一斤是从秦朝时候开始的,秤杆上有十六颗星,代表着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满十六进一,称为一斤。一杆秤蕴含着天文、人文知识在其中,是我国古代社会演变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的一环。
在古代文化体系中,人们对于天文现象比较看重,中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星象理论,并且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人认为九为极,所以十进制的应用比较多,但是在称量这方面,却采用了星象知识,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质量的测量关乎天意,所以以星象为标准制定了度量衡。
在秦以前,各国的度量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并没有统一,不过大多遵循十三两一斤的规范,十三两就是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组成,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着手统一度量衡,在原有的秤杆上增加了福禄寿三星,变成了后世的十六两一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警醒民众进行公平交易,不要缺斤短两,少1两“损福”,少2两“伤禄”,少3两“折寿”,以神学来规范市场运作。
杆秤是应用杠杆原理制成的,古代并没有杠杆定理,但是古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制作出了这种精致准确的称量仪器,领先世界数百年。杆秤由秤盘、秤杆、秤砣共同组成,因为秤盘的位置固定,所以动力臂是固定的,移动秤砣改变阻力臂,通过“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就可以计算出所称物体的重量。古代人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摸索,才设计出这种设备,虽然没有理论的总结,但是很多老匠人都可以制作出非常精准的手工秤,让后人惊叹不已。
秤砣的重量改变,就可以调节秤的测量上限,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秤杆上代表着星座的标志为白色或金色,绝不能用黑色,不然会给人黑心的错觉,很容易落下话柄,当然这一理论是后世形成的,主要因为秤杆是黑色,所以需要用其他的浅色进行标准,为了明显而已。
十六两一斤的计算方式在我国应用十分广泛,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即便到了现在也有不少地区才有这样的度量方式,不过主要集中的少数的农村地区,大型交易大多以现在常用的国际度量衡为标准,500g一斤,一两为50g。
十两一斤是在近代才发生的,新中国建立之后进一步规范,因为十六进制计算起来非常麻烦,不方便民众日常使用,所以恢复到十进制的状态,这样就方便了很多,很快被全国人民所接受,秤的形式也有了改变。现在电子秤越来越多,很多有人还会使用原始的秤了,这种度量形式正在渐渐消失。
我们常说半斤八两,那么16两为一斤,这是从古时候就一直传下来的,那么祖先为什么会定16两为一斤呢?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典故,为什么说仅仅是因为秦始皇的四个字呢?
16两为一斤,其实这里面是有大智慧的。传说我们的祖先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旁边的福禄寿这三个星的,那么就刚好是16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所以古时候就娱乐一句话叫做人在做,天在看。
而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如果不讲信用,缺斤短两就会收到惩罚,卖东西如果少给了别人一两的话,那么福星就不会再庇佑他,当然如果是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要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所以16两为一斤就这样而来了。
关于16两为一斤还有一个历史的故事:在秦朝以前,每个国家的度量和钱币的衡量单位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各国之间的交易就非常不容易。在秦朝统一了六国之后,秦始皇就下令统一度量衡,而负责起草文件的人为李斯。
当时除了衡这个标准没有确定之外,其他的都已经确定了,于是李斯就去问了秦始皇,秦始皇说了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拿到这四个大字后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又怕秦始皇怪罪,于是直接将这个四个字的笔画给加起来了,于是就成了衡的单位,也就是刚好16两一斤,所以半斤八两刚好相等。
在我们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一直使用这个标准,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十六两在计算的时候不方便,所以此改为了一斤十两。
相传16两秤的秤星,每一颗代表一颗星宿,它们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倘若短斤少两,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
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那是因为古时候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古代的杆秤用木头制成,杆上有16颗秤星,一颗星代表一两。杆秤看似简单,但里面却有许多学问。
杆秤是由秤杆、秤砣、秤盘组成的。秤砣也叫“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而“权衡轻重”这个词,也是由此而来的。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再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出自铁血网,作者黑山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