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以“不争、处下、谦让、柔弱”为教义。值得指出的是,其中的“柔弱”不是“软弱”,更不是“懦弱”。而是主张其行为不能太刚强、太张扬,因为“刚”者易折,而“强”者易失。
上善若水
故道教不但不主张刚强、张扬、锋芒毕露,反而要求“柔弱”,甚至还要以比柔弱更“柔”的“水”,来做为修道者效仿、践行的标准和方法。《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也就是说,唯有最柔弱的“水”才符合大道。它不刚不强,不诈不伪;能涨屈洼,随方就圆,总利万物而不相争。这才是最上的善、最高的德。
学道、修道,就必须依“水”性为标准、为榜样而真履实践。以期甘愿“处下、居后、不争、寡欲、知止”。以“柔弱”、“不争”涵养自我;以“上善若水”、“济世利人”成就自我;以“刚强、张扬、争名夺利、背道违德”来反观心志,检验诸魔,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只有做到“柔弱不争”的人,才是符合大道的人。《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得道”的人。
真正的修道,这里面的柔弱并不是显示自己的软弱,而是自己本身的修养。
修道之人都讲究自己真正的修身养性,当一个人有真正暴脾气的时候,都不能做出真正正确的决定,而让自己盲目的处理一些事情,这就不是修身养性的原则。
真正的修道之人,追求柔弱的同时,都让自已柔里带刚,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这样做一些事情才有明确的态度,才能让自己把一些事情做得非常的完美。
真正的修道之人,在追求柔的同时,就像水一样,水有自己的刚强总是随着环境而变化,显得非常的方圆,在特殊环境下也都没有那么锋芒,显示出水真正柔弱的特点。
修道人心里的柔弱,都是与世不争,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太张扬,总是在做事情的时候,战胜自我的心理,在经历许多时候的同时增长自己的阅历,总会在做事的时候完善自己的内心,最后才能做到一个完美、真正得道的人。
修道当中的“柔弱”可能和他字面上的意思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修道就是为了修身养性,所以他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一个好的心态。我觉得应该把“柔弱”这两个字拆开来理解,首先就是“柔”了,柔的意思就是通过修道让自己的心慢慢的柔软下来。
可能大多数的人为了防御他人往往在自己的内心筑起了一道墙,这道墙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害怕和别人接近也害怕接近别人。而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打破这道墙,真心的将自己的心变得柔软下来,这样自己才能够感受到生活当中的快乐。
而“弱”我觉得就是不要过于的张扬,放宽自己的心态,并且能够用平常心如看待生活中的他人,要关照生活当中的弱势群体,有多一份的平常心。所谓的修道就是要让自己的慢慢的静下来并且去感受真实的生活。
大道理谁都懂,但是一个人的性格早已注定,能改的都是人中之龙
这是没办法的 修着修着就柔弱了 外柔内刚的状态
上善若水
心如止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