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过程中判断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读下去。不值的话,建议直接放弃。觉得是本好书,值得读下去,出现这种情况关系不大,读完第一遍,再多读几遍就是。马上会有人就会问:第二遍读不下去怎么办?我的读书规则有一条:有输入必有输出强迫自己做笔记、思维导图、PPT、写书评、读后感、在网上上答题等等,尽量用你自己的话重新解释书中的内容和观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内容不太理解或者归纳不好,然后在就会不断的重读,思考,让自己去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都回答了哪些问题。
只要看完一本好书,一定会有输出,除写出来,还可以找机会讲给别人听,在读书会、QQ、微信上分享,演讲、PPT。不管用什么方式,最好找机会,把书中的内容多重复输出几遍,输出时花的精力越多次数越多时间越多,效果也就越好。对这本书的印象也就会越深,在分享给别人时,也是一种强化和复习。需要注意的是在分享的过程中看看别人是否能理解,如果你的分享别人听不懂或不理解,想想问题出在哪里,是表达方式、个人理解问题或基本就没读懂书?这个时候,你会深入思考书的观点,考虑怎么表达会效果会更一些,当你用自己的话输出时并让别人理解书中的观点,这时阅读才是有效果的。
一本好书,是不可能一遍就妄图看懂了,一本满满都是干货的书,不用妄图在第一遍就想着把所有的东西记住。你只要往前看,不要有太大压力,该标注的地方标注,等第二遍的时候回头看。我的阅读习惯是,先看书,保证一定速度,像扫描似的扫干货,扫到了标记,就像派你出去找矿山一样,你是不是到处溜达,看到矿山,打个记号,下次过来挖。(关于扫干货的方式:我kindle用的比较多,所以是直接标记了,如果是纸质书,直接用铅笔画上去就好了)。扫到干货有一定数量了,划出大块时间开始把干货记录。(记录的时候不求全部记录,划出多少时间记多少时间,一般我是半小时,大概能记录2-3页小本的笔记本),记录完了,2-3页内容一般也不多,在走路啊什么的可以好好想想,毕竟刚刚抄过,印象也蛮深的。
到了晚上,如果有思考出成果,就写在日记里面,就能巩固需要的知识了。
送给大家一句话,是今年年初我在维基百科查王阳明的资料的时候看到的——「「王阳明在二十七岁时读朱熹的《上光宗疏》,读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他开始懊悔以前读书虽然勤奋却无所得,都是因为自己过于贪图读书的速度。」」当时就想,连王阳明这样的圣贤,也是在二十七岁这个年纪才察觉出自己看书贪多没效率的问题,那我又为何不可以从现在开始向他学习?虽然我看书不是为了功利性的有所得到什么好处,但是除了打发时间排遣无聊之外,也还是有一个小小的心思,那就是想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想要了解更多的想法啊,这样的话,我肯定不能因为贪图看书的速度,连最最最最基本的看过的是什么样的内容都不清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