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同样研究过排华历史问题的无名小卒,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和张纯如女士不同,只是在研究生阶段研究了两年印尼排华史,不可避免地接触到1965年和1998年的排华屠杀事件。期间阅读回忆录,翻阅史料,不敢说看了全部资料,却也已经到了边打报告眼泪就不由自主哗哗掉的程度。后来教授推荐读博并提供拿奖学金去印尼深度调查的机会,我深思熟虑后还是拒绝了,当时就一个想法,再研究下去一定发展成抑郁症,搞不好可能会自杀。答主自认是个乐观向上不纠结的姑娘,研究到第二年左右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想和别人交流,时不时郁闷一下的状态。透过大量史实看到人性最丑陋的一面,真的会从心底对人这一物种产生排斥和恐惧心理。印尼排华屠杀也好,南京大屠杀也罢,很多人强调民族劣根性,再深一步想,难道这不是人性的阴暗面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换做其他民族结局就会不一样吗?可能很多人觉得答主开始钻牛角尖了,但是想深入研究排华屠杀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必然躲不过去的。答主没敢继续深入研究,硕士毕业就上班挣钱过普通生活了。至于说为什么不读博,我想很大原因是排华或屠杀类课题,对我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吧。以一个略接触过此类研究的人的立场来看,张女士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斗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挑战人性的黑暗。至少,她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情,我很佩服她。祝她在天堂,一切安好。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斗士由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至哀默大于心死的变化吧。她是个美国人,华裔。出生教育世家,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本拥有幸福家庭,美满人身。但为了替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发声唤醒世界对一场不亚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远甚于巴丹半岛死亡行军的惨绝人寰的酷刑的记忆,孤身一人在上千个日夜中与人性的阴暗面为伴,担起了历史以及三十万人的大梁,而当她被那些喋血鬼畜任不知悔过的后人威胁报复及骚扰的时候,那个受益民族却没能给予其过多帮助。04年她死去的时候很年轻仅有36岁,新美国人权义基金会在为张纯如丧礼送上的诗歌是这么写道“为正义 你为无言者请命,为历史见证,为人道 你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我窃以为她的死亡是为了三十万人的苦难几万万人的遗忘以及一个人世界的崩塌吧。
我不知道是否看过她的《南京浩劫:遗忘的大屠杀》,我看这本书那年,已经26周岁了,已经是个成年人了。这本书看完的那天,我一整天几乎没有讲话。那是一种莫名的沉重、无力、绝望之感,你能感受到吗,那些遭受暴行的人是我们的同胞啊,他们身上和我们流血同样的血,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却遭受的却比任何恐怖片里的情节都要恐怖,而一些切,都真实发生过。没有任何恐怖片比南京大屠杀更恐怖,那简直是把人性之恶发挥到极致。说真的,我作为一个读者看完后尚且如此难过,更何况用字字句句写完这本书的张纯如,走不出抑郁症的困扰,她只能用自杀这种方式解决压力和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