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说汉字简化,便于使用,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要简化到词不达意,或者干脆用另外一个现成的“简单字”代替这个“复杂字”,慢走不送。不然多年以后“蛤”“哈”不分,“它”“祂”不分,这可如何是好。我一直坚持用“再”,却被人嘲笑说用错。不只在互联网上,我开始接触非学校内的文字交流后就是如此。用“在”代替“再”不是互联网兴起以后才有的,而是老早以前社会上就大面积错用了,只不过那个时候书面表达、能够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文字还是掌握在普遍用字严谨的人手里。但是像各种店面手书的“大字”,做生意的小老板的“字条”里面,已经错用不少。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只会写几个字的人大多只用“在”而不用“再”。最早在网上混迹的很多初中都没毕业的杀马特,打出来的字,全是些音大体对的上,实际上复杂点的字词基本不对的,而且也是各种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感谢智能ABC和双拼!很多让他写字可能都写不了的人,靠着自己蹩脚的读音,硬是在网络上飙的飞起。那是要往前捣十年,在各路火星文发明之前,这种错用就已经泛滥了。再后来或者说在后来,更是不止自己只用“在”,还要去纠正别人,说你怎么用“再”啊,明明就是“在”好不好,你这是滥用!大抵在他们看来,“再”这个字只能出现在“再见”里吧。如果不是“再见”这么明显的词,不得不用,恐怕也是不愿意用的额,恨不得“再”字从此消失,连“不在见面”都要这么写。呵呵哒。劣币驱逐良币,文盲嘲笑书生,不过如此。非要坚持自己的错误,直到抹除正确的痕迹,如此,他们就永远胜利了。不断地写错字,用错字,甚至到最后逼着去改字典的例子也是不少了。你说约定成“熟”,然而孰对孰错如此明显,难不成100年后“再说”和“在说”能成了一个意思?
都是某些所谓智能拼音输入法的锅啊。比如你第一次输入zai,显示第一个是“在”,第二个是“再”。你选了“再”然后第二次输入zai,就显示第一个是“再”,第二个是“在”,然后没仔细看,就选了“在”其实很多智能输入法的设计者脑子有坑,第一页的文字之间就不应该出现换位置的情况,因为第一页的字都是常用字,老换位置的结果就是使用者容易打错。
错字用多了,就成正确了,比如倒楣的楣字,是因为古代考试前会竖起楣杆,没考中的就放倒它,倒楣也就渐渐变成运气不好的代名词,可现在在大陆地区,绝大部分人打出来都是倒霉二字,最近看tvb,发现里面打的是倒楣,顿时感动不已。
何止是“在”和“再”?现在最严重的错用怕是“的”、“地”、“得”了。本来,“的”是定中结构的标记,用在定语(通常为形容词)和中心语(通常为名词)之间,如“历史的行程”、“微小的工作”等等;而“地”是状中结构的标记,用于状语(通常为副词)和中心语(通常为动词)之间,如“谦虚地念诗”、“激动地鼓掌”等等;“得”是中补结构的标记,用在中心语(通常为动词)和补语(通常为形容词)之间,如“跑得快”、“高得很”(注意,这里的中心语是形容词)等等。现在全都成了“的”,我很angry Ծ‸Ծ!其实出现今天这样的偏差,我觉得几大拼音输入法是要负责任de!。
有打错时觉得没事,感觉差不多,别人纠错时为了面子就说差不多,过后就忘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