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风格的形式构成因素主要来自三条途径:一为陆游风格,二为钟繇书,三为章草书。后两者均变自隶书,故皆有隶法、隶意,而陆游书的朴拙趣也是来自钟繇书的,并多少含有章草的影子。在其代表作如《自书诗卷》中,虽不见章草用笔及波磔形态,但其结体上颇含有一些章草意味。因此综合三者,能说,杨维桢风格的生拙、古朴、天真情境是以钟法为基,兼融章草的,而直接对其书产生影响的则是南宋陆游的书法。我们将其《游仙唱和诗册》、《真镜庵募缘疏卷》(图120)与陆游的《自书诗卷》对观可知,尤其是《真镜庵募缘疏卷》与陆书《自书诗卷》最为接近。
但前者之拙朴又远甚后者,而且其用笔的生拗和苍辣又与后者的流畅灵巧不一样。在章法上,前者散落似成无序状态,与其天真朴拙的字形与点画形态和谐地统一了起来;而后者则是分行明晰、间距匀称的。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自身品性和阅历、遭遇等;外部因素:家学传统、师学、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等。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元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
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他著述等身,行于世的著作有《春秋合题着说》《史义拾遗》《东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丽则遗音》《复古诗集》等近二十种。
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杨维的传世墨迹约十余件,且都是五十岁后所书,故无法探求到他早年时学书的来龙去脉,但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可其功力深厚,其书由诏追溯汉魏两晋,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吴宽《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象力和磅礴的气概。杨维桢书法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他反对摹拟,主张不工而工。
我们可以把杨维桢书法的风格特征分为两类。第一类作品:清劲高古,冷峭秀逸。这类风格的作品,晚年较早的典型作品有《竹西草堂记》(图①)。杨维桢时年54岁,当时官迁受阻,正隐居松江一带。此年春,杨维桢游松江张溪,友人杨谦招饮其不碍云山楼小住。杨谦,号平山,别号竹西,松江华亭人,喜与高人胜士交往,读书尚志,不乐仕进。杨维桢曾为其撰两文,一为《不碍云山楼记》(《东维子文集》卷十九),另一即为《竹西亭志》(《东维子文集》卷二十二)。杨维桢将《竹西亭志》题于张渥为杨谦画的《竹西草堂图》之后,自题《竹西志》。
可以看出,此件作品,杨维桢写得内敛含蓄。开头几行,楷书意味颇重,第七行以后,才楷行相间,潇洒自如,但没有大起大落、奔放张扬。用笔上主要取王羲之父子和欧阳询父子笔法,间有章草笔意,显得清雅秀逸。字的结体,基本上字字独立,由于取大欧笔法,又字字气满神足,劲紧豪迈,直面人生,无宋人那种故作歪斜取巧的流俗而入晋唐堂奥。这种楷行相间的写法与无年款的《鬻字窝铭》也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