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不下三百种。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音乐家,他曾写过许多论述音乐的随笔,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到他对音乐的一些评论。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并把悲哀与欢乐付诸琴韵之中。孔子把琴艺亲自传授给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艺者就达七十二人。他的教学内容,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之秩序,“乐”即取得和谐。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融诗、舞、音乐于一体,与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高晓松曾经在自己的节目《晓说》上发表的观点,可能乍一听好像他偏执又断章取义。但是从他节目中的解释来看,好像颇有道理。之所以这样说是自古以来,古代的音乐家地位地下,相传唐太宗之前喜欢一个音乐家的音乐,便让其在宫中教音乐,但是怕音乐家和宫女有染于是派人将其阉割,可见音乐家地位被人看做何等的可悲。反观西方的一些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到处宫廷表演并被后人建造雕塑流芳千古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对音乐创作者的截然不同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自古就不受尊重高晓松失望至极才会这样说,可以理解。
这个问题只能说高晓松管窥蠡测不了解历史了。高说中国没有为音乐家立像,这个说法是以西方的历史观来看中国历史了。比如王维,当年任太乐丞,本身精通音律,当时数一数二的音乐家。绘画呢?学过美术史都知道王维被后世追认为文人画鼻祖。诗当年呢?诗佛更不用说了。你说立一个王维像,他只能看成为诗人立的像吗?
中国历朝历代礼部就是司礼乐的,但和建筑一样,主要区分等级。民间比较活跃。当然很多皇帝就是音乐家。
很震惊他的世界历史观,我觉得他说的不对。很多人举宋词流传而其曲失传,以说明中国不重视音乐。那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也都失传了,看来欧洲也不重视音乐。呵呵。现在音乐史西方音乐一般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当然抬杠的话,广义可以从智人开始算起),相当于中国明朝后期。明朝的曲子还有流传。
非常震惊高晓松的观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从隋唐时期就有大量的丝竹管弦,也有相应的歌曲,只是那时的歌曲并没有现在的旋律多种多样。很多都是诗词伴随着乐器。这也是古代所特有的奏乐方式,到了明清时代,诗词以及歌曲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时比较有名的公孙大娘,她的舞剑高歌堪称一绝。
话说的刻薄了一点,但是相比而言,我们汉人整体来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点确实比周边一些民族要低。高晓松说的是汉人整体上不擅长音乐,也不重视音乐。这不表示汉人群体中没有优秀的音乐人,没有优秀的音乐作品。远的不说,就汉民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对比,普通人中能随着音乐就唱歌跳舞的比例,是汉民族高还是少数民族高?所以我认为高晓松说的还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