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子女中有三个孩子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一是次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P.E.Bach,1714-1788),别称“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J.S.巴赫的儿子里最有名的,键盘乐作品代表《普鲁士奏鸣曲》(Wq.48)。二是幺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1735-1782),别称“英国巴赫”或“伦敦巴赫”,J.S.巴赫最宠爱的儿子,键盘乐作品代表《A大调键盘乐器协奏曲》(B.C303)。三是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W.F.Bach,1710-1784),别称“魏玛巴赫”,键盘乐作品代表《D大调奏鸣曲》。在J.S.巴赫的儿子当中,威廉是与父亲气质和风格最相近的一个。他的作品继承了巴洛克高雅的传统。但是,他的成果却被他的兄弟所掩遮,C.P.E.巴赫,特别是J.C.巴赫。
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 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他说:"这哪是小溪(Bach)啊,这明明是大海呀!"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