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的几本书都有所联系,比如作者都是英国作家中的佼佼者,只不过身份上稍微有所区别。《甜牙》的作者是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素来以小长篇闻名,他的《赎罪》大概是最长的一本小说,也不过二十万字,当年同名电影奥斯卡大热。麦克尤恩是职业作家,《赎罪》之后,他的小说本本畅销。另外一本书《写作人生》的作者戴维·洛奇,是以《小世界》和《作者,作者》闻名的小说家,但同时也任教于伯明翰大学,属于学院派写作者。最后一本书《文学阅读指南》的作者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众多著作在国内翻译出版,尤其那本《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更是畅销一时,研读西方文学的必备读物。
麦克尤恩的小说《甜牙》从表面上看就是一本普通的间谍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塞丽娜·弗鲁姆在小说伊始就把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四十年前,她受英国军情五处的派遣,履行了一项名为“甜牙行动”的秘密使命,但最终行动失败。她不但遭到解雇,身败名裂,还同时毁掉了她的情人。
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部分在于,乍看起来,它并不是麦克尤恩熟悉的类型小说,但这并不意味着麦克尤恩舍去了他熟悉的类型写作。书中的小说家汤姆很大程度上符合麦克尤恩自己的写作轨迹,而且书中引入了很多人物同样也是现实中的麦克尤恩的朋友圈,比如小说家马丁·艾米斯,出版人伊恩·汉密尔顿、汤姆·麦奇勒。他们的出现让这本小说打破了虚构的界限,让历史成为了小说的共谋,所以麦克尤恩说,这本书是他失声又失真的个人自传。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塞丽娜是先爱上了小说家的小说,然后才爱上了小说家汤姆。所以书中提到的几个短篇小说,或者用形容麦克尤恩的作品说法,几个小长篇,都是典型的“恐怖伊恩”风格,也大都能在他之前出版的作品中找到故事原型。
麦克尤恩当年开始写作师从英国小说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而马尔科姆正好是小说家戴维·洛奇的“作家朋友”。巧合事情就在这里,在《写作人生》里,戴维有一章正好是回忆马尔科姆的深情文字,其中提到了麦克尤恩。他说当年马尔科姆在大学开了一门硕士课程,教授文学创作,第一年只有一名学生,就是伊恩·麦克尤恩,戴维恰好是该课程的首位外部考官,他记下了当年的考试印象:“我希望能说自己立即就认识到了他的天才,但我没有;不过,我确实给了他及格,虽然我也抱怨过他手稿太脏乱。”
《写作人生》是这样一本书,戴维五十年来一边从事小说创作,一边进行文学评论。在这种双手互搏的写作中,他发现自己对于基于事实的作品,越老来越感兴趣。而《写作人生》中收录的文章,评价和回忆的人物大都是以文学评论的笔法,涉及到都是真实的作家人生,格雷厄姆·格林、金斯利·艾米斯、阿伦·贝内特、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特里·伊格尔顿等等,都是现当代英国文学中的重量级人物,很多还是戴维的作家朋友,所以他们的写作人生,折射出的往往也是戴维自身对写作的认识。
在写特里·伊格尔顿的那一章中,戴维回忆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伊格尔顿在剑桥担任助教和讲师时,就喜欢标新立异,堪称一绝,这种风格延续到了他的写作中,就是那种机敏的智慧、雄辩的论述和诙谐的文风。伊格尔顿有一种独特的天赋,能够轻易理解所有深奥的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且用简单易懂甚至娱乐的方式,详细阐述出来——就像那个喜欢用电影片段、黄段子和笑话来阐述深奥哲学的齐泽克一样。戴维在文章中回忆说,当年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在牛津大学对刚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发表演讲,开玩笑说,他希望他们不是由“那个可怕的特里·伊格尔顿”来教导的,这是唯一一次有记载的皇室成员对一位文学评论家发表看法。
《文学阅读指南》算是伊格尔顿的著述中的一本小书,一本讲述如何阅读和解析作品的小书。如果有任何一本文学评论家写一本这样的书,都可能索然无味,但伊格尔顿不会如此。任何严肃的作品,在他的笔下都会有着焕然不同的风貌。比如还没有开篇,这种著述风格已经吸引人了:“文学分析这个行当,就像穿着木鞋跳舞,快要跳不动了。代代相传,被尼采称为‘漫读’的传统,已经几近湮没。本书企图借助对文学形式和技巧的细察,在驰援的队伍里凑个数。”
有兴趣的阅读者,可以先读读《文学阅读指南》,然后再按照伊格尔顿的教导分析麦克尤恩的《甜牙》,一定很有意思。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有着其曲折复杂的历史,但这些不平凡的历史,又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独特的人文情怀。
就拿起英国首都伦敦来说,伦敦曾被评为世界上最具包容性的城市,它容纳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他们向往着自由,而伦敦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他们。他们体验着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击,而其本身的英国的“种族主义”,也正在悄悄退逝。
当外来文化,与其所固有的本土文化碰撞在一起,也会激起不一样的火花。而这火花就是他们写作的灵感、源泉……今年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他是日裔英国作家,生于日本,学于英国,他把英国文学与记忆深处的“故乡”日本学习,融合在一起,最终得到升华。英国十八世纪所出现的新古典主义,也更好地为后一辈的优秀的作家们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令他们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