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是说已经存在的事物就应该存在,而是说已经产生的事物必然有它产生的原因。同样,已经消亡的事物也一定有其消亡的原因。汉服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谁也说不清。史料上上所谓的“汉服”本意是当时的汉人服饰,区别于当时的少数民族服饰。现在人们所说的“汉服”,往往指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然而纵观上下五千年,什么是汉服,什么不是汉服,也是说不清楚的。几千年来,汉族周边起起落落的民族数也数不清了,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甚至很多民族完全融入到了汉族中。那么少数民族对汉族服饰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就像裤子这东西,本来是少数民族穿的,汉人穿的叫裳,跟裙子似的,后来汉人也拿过来穿了两千多年,难道能说裤子不是汉服?“汉服”爱好者总结的标准总是被史实推翻,不得已只能退守几条底线,比如交领右衽这样的,往往还要在括号里备注对襟除外。至于说到广大劳动人民根本穿不起长袍大袖的”汉服“,无奈之下也只能处于统战需要,把粗布麻衣也纳入到了”汉服“体系中——无论如何总不能把百分之八十的汉族人开除族籍了。然而各种汉服秀中,也没有人秀粗布麻衣的,大约也知道这东西着实不好看。服装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保暖,二是方便劳动,至于美观、礼仪之类的功能都是次要的。比如胡服骑射,一旦服装影响到了军队的战斗力,所谓礼仪所谓美观都分分钟被砸碎了。而人们的审美观也是不断变化的,建筑于服饰之上的美观功能也是逐渐变化的。唐代的盛行胡服,服装中有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元素,比如裤腿有了收束,也不能说唐代的服装就不叫汉服。明代的”汉服“固然灭绝于满清的剃发易服,可现在已经不是满清当政了,也没有任何禁令禁止穿”汉服“,而汉服依然没多少人穿,那么”汉服很少人知道”的原因便不在于此。“汉服”灭绝而不能复兴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变化对服装的要求。穿这样的衣服下车间,生产效率低不说,很多情况下还容易导致生命危险。服装的样式影响到了它的基本功能,被淘汰是理所应当的。少数爱好者玩票就行了,所谓复兴汉服,是逆时代而行,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
我国古代的平民大多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文字只是肉食者的玩物罢了,各朝各代文字都一样吗?甲骨文,金文,小篆,草书,隶书,哪个算是真正的汉字呢?汉字这东西不过是个伪概念。
我国的那几个朴素唯物主义啊什么阳明心学啊,老百姓知道吗?还不是几个人弄着玩玩的,中国哲学就是个伪概念。
阿哟古代的老百姓苦哦,破茅草房都住不起,我眼里他们住的东西连个窝棚都不如,杜甫他老人家房子顶上飘走几根草,老百姓都当个宝抢走了,中国传统建筑根本就是个伪概念,还保护和传承呢,你所谓的中国传统建筑就是达官贵人住的华丽居所吗?老百姓住的起吗?
中国古代老百姓都天天吃糠咽野菜的,能吃上一点rice都是过年的奢侈了,你们今天吃的这些,是农业高度现代化的成果哦,古代老百姓能吃得起吗?还不是贵族和官僚的喜好哦,中国也是个有料理的国家吗?
最后再强调一下评论区的内容:我压根就不care「什么才算汉字,中国建筑,中华料理」这些个问题;我关注的是「今天什么人需要构建汉字,中国建筑,中华料理」。无论把窝棚当作中国传统建筑还是把故宫当作中国传统建筑,在我看来是一样的虚弱:中国传统建筑这个概念本来就是防御性的自我构建。构建起这一概念以区别强势的他者,这对居于相对弱势的防御方来说太正常不过了;但我不认为、更不希望我的同胞们有这么做的必要。
说句实在话,人都比较现实,如今东方不如西方,更多人为了攀高枝而愿意穿西式服装,汉服的复兴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