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珞巴语。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语支的归属,尚待进一进调查研究后确定。
珞巴语是由许多方言组成的。诸如:嘎尔话、邦波话、愽日话、凌波话、巴达姆话、崩尼话、市瑞话、民荣话等。愽嘎尔部落方言在珞巴语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专家们的调查研究做出的结论,珞巴语介于藏语与景颇语之间,具备自己语言独特的特点。居住在米林县的珞巴族和居住在墨脱县的珞巴族之间相隔数百里,居民往来并不多,但他们操用的语言却有不少相同和相似之处。
长期以来,珞巴族同藏族往来较多,在语言上自然就要受到藏族的影响,从藏语里吸收不少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这种现象在近十几年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同藏族接触频繁,珞巴族学了使用藏语进行交谈。珞巴族聚居的小学里也用藏文进行教学,许多藏语借词进入珞巴语中。珞巴族青年和新成立起来的干部,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或者与内地的各族干部广泛接触,也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和汉文,因此也有一些汉语借进了珞巴语或者通过藏语吸收汉语借词,以丰富珞巴语的现代词汇。
珞巴族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定。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民间的记文、记事、停留在刻木(或刻竹刻)、结绳阶段、民主改革后,一部分入学的青少年,开始学习和使用藏、汉语言文字。现在藏文、汉文是流行在珞巴族地区最普遍的文字。
祖辈们讲,珞巴、门巴、藏人、汉人和僜人是五兄弟。他们都有文字,住在不同的地方。珞巴人和藏人住在一块,人越来越多,野兽越来越少,野果等代食品越来越少,他们时常饿肚,还为争食吵闹不休,也打过架呢。
珞巴人特别能吃苦,度量能容下弓箭,爬山如履平地。祖辈们合计南迁,大家都拍手称快。他们决定分批迁徙,年轻的先走。走前,达尼将写有珞文的一张羚牛皮递给了儿子尼西,再三交待说:“珞文就这么一张,要保管好,到目的地后贴在墙上,别叫鼠吃了,虫蛀了”。
尼西和一大群珞人翻过二十座大山,淌过二十条大河,跨过二十条壕沟,钻过二十片森林,踩蚂蟥,斩毒蛇,经过许多个二十天,终于攀越大雪山,来到溪流如麻的地方,但粮食吃完了,野果奇缺,食不果腹,人人面黄饥瘦,瘦如干柴。这里没有平地,连搭草棚的位置都没有,大伙一直没有选准定居的地点。无奈,尼西把牛皮煮熟分给大家吃了,从此珞巴人再也没有文字了。




